八十老母不是人(民間故事)

都知道,前清雍正年間,十幾歲的寶親王愛新覺羅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就開始作為重點培養對象,經常被其父雍正皇帝派出京城辦事。話說這天,就又被派往保定府,去暗中核實一起密報真實情況。接了密旨,寶親王自是不敢耽擱,只見他一身書生打扮,帶兩名隨從打馬如飛便出了紫禁城。

晌午不到,三人就已到了順水城,這順水城是通往保定的必由之路,穿過順水城再往南行五十里,就是保定城了。可也就在這時,就見一群穿著講究之人,手拎禮包,趕集般正往順水縣衙而去。寶親王見了,不覺奇怪,便命一隨從下馬去問。原來這日是順水王知縣老母八十歲大壽,這些人是前去祝壽的。

寶親王聽了,不由一怔,可緊接著眼前卻又是一亮,就見他衝兩個隨從耳語幾句,一個隨從留下看守馬匹,另一個便隨他跟著人流往縣衙走去。

到了縣衙後院,寶親王可也入鄉隨俗,隨著人流便向王知縣老母行了叩拜祝壽大禮,之後便留心觀察,這才發現人們禮包裡包得其實大都是些壽糕壽桃之類,並非貴重壽禮,心裡不免一陣失望,於是,便讓隨從上了十文壽錢,人們見了,倒也見怪不怪。

待入席坐定,就見一細高漢子起身向周遭兒一抱拳:“今日家母八十大壽,各位年兄一定相約前來,還是那句老話,王某不接受任何壽禮,各位年兄所帶之物,一律送城北書院,用以改善學子生活,王某也只以清茶便飯相待。”說罷,就要指揮聽差擺茶上飯。

不用說,這說話之人就是王知縣,寶親王頓時對這細高漢子有了好感。可也就在這時,就聽有人站起來說話了,說今年與往年不同,今年可是王年兄老母親八十歲大壽,說什麼也要弄出點動靜來。

被這一說,大夥兒紛紛響應,吵吵一陣,就找來文房四寶,要為王知縣老母寫些壽聯祝壽。這王知縣本也是好“墨”之人,也不強攔,不過,一提誰來開這首聯,大夥兒又互相謙讓起來。

這寶親王可是從小就對吟詩作畫十分著迷,一見眼前這情形,也一時來了興趣,見大家還在謙讓,屁股就有些坐不住,略一沉吟,便起身言道:“江南祖成龍願開這首聯。”大夥兒一聽,見說話之人竟是個十七八歲的年輕書生,不認識,私底下便是一陣竊竊私語。

寶親王也不理,說罷就大步跨到放有文房四寶桌前,提筆飽蘸墨汁,揮毫就是七個大字。大夥兒見小夥子已出上句,好奇啊,便趨前來看,誰知這一看可不要緊,只驚得大夥兒差點沒把下巴掉下來,心說,這年輕人誰啊,怎麼這麼說話?就連王知縣見了也是大吃一驚,喜慶氣氛一下緊張起來。寶親王的上半句是:八十老母不是人。

可寶親王卻仍旁若無人,深想一會兒,這才不緊不慢又繼出下半句:九天玄女下凡塵。

一看這幾個字,就連王知縣也很快猜出了,這該是一副壽聯啊。果然,接著就見寶親王已是一揮而就:生下兒子皆為賊,偷來蟠桃敬母親。

不用說,這壽聯寫得好!眾人見了也是目瞪口呆好半晌才回不過神來,隨後便紛紛擊掌稱絕。

不過,寫完一看,寶親王自己卻是額頭見了汗:自已從小臨摹趙孟俯書帖,字體稍長,豐圓肥潤,行中見草……這樣的特點,恐怕再無二人,朝廷內外也恐怕早已知曉,只要有心人細看,便很快猜出自己身份,到時再作掩飾,怕只會弄巧成拙,這麼想過,寶親王索性心一橫,伏身在壽聯落款處鄭重寫下了愛新覺羅弘曆幾個字。寫完自是不敢再作停留,趁大夥兒愣神兒功夫,便轉身速速離去了……

這一下,可把王知縣與他的一幫年兄年弟嚇壞了,從頭至尾,都不清楚這是怎麼回事啊,可也就在大夥兒整天眼瞅著寶親王這幅壽聯正不知所措時,這天,就突然聖旨下:調順水知縣王潤進京吏部任職,官居四品。

你猜怎麼回事,原來,在寶親王接密旨趕往保定府之前,有密報稱直隸總督唐執玉貪贓枉法,這雍正本對這唐執玉印象不錯,自是不信,便密派寶親王去暗查,不想途經順水,正碰見一幫人進縣衙給王知縣老母過壽,這寶親王整天在雍正身邊,一見這情形,便猛然想起這順水知縣正是由唐執玉親自舉薦,若這順水小知縣敢借老母過壽大肆斂財,不用說,這唐執玉也肯定好不到哪兒去,到時治他一個舉薦不力之罪,恐怕就夠他喝上一壺,不想卻看到感人一幕。這寶親王便也沒再去查,而是把自己所見告訴了雍正,雍正聽後也很激動,當下命人擬了聖旨,調這順水知縣進京,同時又御賜了唐執玉“恪恭首牧”金匾一塊,讓火速送往直隸總督署。

據說,那塊雍正親筆金匾,至今倒仍掛在保定直隸總督署的舊署衙內。可乾隆的那幅壽聯,後來就不知落到了誰的手中,不用說,肯定是值了大價錢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