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如果連宿舍都沒得安排 還是不必招那麼多學生了吧

昨天,一篇《為了留在北大,我可能要花二十萬》的文章引起廣泛關注。文中稱,7月26日上午,學校召開各院系會議說明因宿舍資源緊張,至少有45%的專碩新生將無法入住萬柳公寓,學生自行解決住宿問題;可以擁有宿舍的55%的“幸運兒”將由抽籤決定。對此,北京大學公寓服務中心回應稱,擬通過調整圓明園校區進修教師、訪問學者原定住宿安排,幫助其餘同學解決住宿問題。

由於不牽涉行政事務,只是帶研究生、給研究生上課,我還是真不知道有些學生在學校沒有宿舍,也不知道不是學生不住,而是學校根本沒有宿舍安排。最近知道這個事情,很偶然,不是北京大學這次。

大概兩週以前,有個朋友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師範大學的專碩,說沒有宿舍,問我認識的北師大老師中有沒有向外出租房子的。因為第一次聽說這種事兒,當時感覺相當詫異,後來就大概問了一下,才知道是他們這個專業的所有專碩都沒有。

今天又看到北大的這則新聞,方才意識到可能是個普遍性問題。北大校方的解釋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和人事檔案不轉入我校的學術型研究生,學校不安排住宿”,由此來看,應該是被批准的行為。不過,我的疑問是:如果不給非全日制學生提供宿舍順理成章,但是不給全日制學生提供宿舍並進行招生的依據與理由是什麼呢?

全日制學生的課程安排、學習規律、作息時間等等跟非全日制學生具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講,全日制學生對參與學校生活的意願更強,對學校自身的情感更為熾烈,對校園生活的依賴性更大,但如果沒有可供住宿的地方,估計這些學生在上述方面都會大打折扣。

可能會有人以國外大學很多不給學生提供住宿來反觀國內大學,但實事求是地講,老外的做法有其歷史也有其匹配條件,似不可完全同日而語。舉例而言,國外很多大學連校園自身都沒有什麼圍牆,地理位置與情感依賴之間沒有強烈的關係,中國的大學則不同,幾乎每個大學都有自己的校園,甚至很多校園已經不做登記不能入內,所以,大學校園圍牆之外的地理位置,似乎都不屬於學校情感包含的地方。

在這個意義上講,為了讓學生都有一個美好的體驗,全日制招生還是有宿舍為好,至少即使在校園之外,也應該是學校集中所作安排,這樣也有利於校園文化的形成,以及學生對學校的情感凝結。

大學如果連宿舍都沒得安排 還是不必招那麼多學生了吧

大學如果連宿舍都沒得安排 還是不必招那麼多學生了吧

大學如果連宿舍都沒得安排 還是不必招那麼多學生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