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角度讀《西遊》,從「八戒」說起

另類角度讀《西遊》,從“八戒”說起

大家從小就讀過《西遊記》,對書中所描寫的豬八戒這個人物也都非常熟悉。那麼你可知道為什麼唐僧給他賜名要叫八戒?為什麼不叫三戒或者叫十戒呢?

這裡有個小典故。八戒是佛門的一個術語,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結合中國國情,形成的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戒律。

佛門中清規戒律無數,最基本的有五戒,也就是“殺、盜、淫、妄、酒”,這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後來擴展為十戒,也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不歌舞及旁聽、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

但是後來寺院針對廣大信眾,尤其是那些想要臨時體驗一下出家生活的信眾們,改良出一種簡化的戒律,也就是從十戒中去掉不蓄金銀財寶這條,然後再把不非時食這條算作吃齋,那麼就剩下八戒,這就是佛門常說的“八關齋戒”,簡稱“八戒”。

另類角度讀《西遊》,從“八戒”說起

由於這種戒律是針對那些不準備長期出家,只想體驗一下生活的信眾而設立的,持戒的最短期限只要一晝夜就夠,如果這次體驗完畢,下次還想再過一下出家癮,那就過來繼續持戒,次數不限,是一種玩票性質的戒律,因此《西遊記》中用“八戒”來做天蓬元帥的法號,實在是暗藏機鋒,恰如其分。

那麼我們再來看,為什麼唐僧師徒一行四人取得真經,修得正果後,唐僧和孫悟空都能封佛,沙悟淨好歹也是一個羅漢,而豬八戒只是一個淨壇使者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明確一個概念,“佛”是什麼。

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比如說我們熟知的地藏王菩薩,他以“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而得名,他的修行功德之深厚,可以說是菩薩中最接近佛的,之所以他沒有成佛,是因為地藏王菩薩看見地獄眾生受苦,心下不忍,於是立下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地藏王菩薩隱去自身的真實功德,以本願力和自在神通,到處說法救度眾生。

另類角度讀《西遊》,從“八戒”說起

通過地藏王菩薩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唯有對眾生有仁愛之心、並付諸行動的人,才配得上成佛。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看《西遊記》中比丘國這一節,書中寫了比丘國王聽信妖言,要用一千多個小孩的心肝煎湯服藥。我們來看一下這裡對唐僧師徒不同反應的描寫。

我們先看看唐僧得知消息後的表現:

“唬得個長老骨軟筋麻,止不住腮邊淚墮,忽失聲叫道:昏君,昏君!為你貪歡愛美,弄出病來,怎麼屈傷這許多小兒性命!苦哉,苦哉!痛殺我也!”

我們再看八戒怎麼說:

“師父,你是怎的起哩?專把別人棺材抬在自家家裡哭!不要煩惱!他傷的是他的子民,與你何干!且來寬衣服睡覺,莫替古人耽憂。”

這時三藏滴淚說:

“徒弟啊,你是一個不慈憫的!我出家人,積功累行,第一要行方便。怎麼這昏君一味胡行!從來也不見吃人心肝,可以延壽。這都是無道之事,教我怎不傷悲!”

最後我們來看孫悟空又是怎麼說的:

“師父,你且睡覺,明日等老孫同你進朝,看國丈的好歹。如若是人,只恐他走了旁門,不知正道,徒以採藥為真,待老孫將先天之要旨,化他皈正;若是妖邪,我把他拿住,與這國王看看,教他寬欲養身,斷不教他傷了那些孩童性命。”

我們從上面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唐僧是發自內心的難過心痛,是真正的慈悲之心;豬八戒則是典型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別人家的事,跟我何干;孫悟空則是嫉惡如仇,他鮮明的表態:“斷不教他傷了那些孩童性命!”

在唐僧師徒取得真經後,如來對師徒四人的功果曾有一番評價。如來認為唐僧“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經,甚有功果”,認為悟空“隱惡揚善,降怪有功,全終全始,加升大職正果”,而對八戒則是這樣評價“色情未泯,挑擔有功”。

如來的這番評價正是對唐僧、孫悟空和豬八戒三人在取經路上不同表現的最好詮釋。縱觀整部西遊,如果說唐僧最珍貴的是從始至終秉持著一顆無比堅定的慈悲佛心,那麼悟空從一開始的不以為然,到後來漸漸發自內心地認同了唐僧的佛心,並且以霹靂手段,行菩薩心腸,護持唐僧一路西行。而八戒的精神境界遠遠未能達到這個程度,取經路上只是被動地做一些打雜的工作。

說到這裡,我還要插一句題外話。其實如來佛祖封豬八戒做淨壇使者真的是眼光毒辣,人盡其才。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都知道豬八戒的前世是玉帝帳下的天蓬元帥,那麼我們來看一下天蓬元帥第一次出場時在《西遊記》的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五行山下定心猿”。這一回之前正是孫悟空大鬧天宮,大戰天兵天將的時候,而身為掌管天河八萬水兵的天蓬元帥竟然沒有出場,那他這一次出場是要做什麼呢。

在如來佛祖降服孫悟空,準備回靈山的時候,我們看到天蓬元帥閃亮登場了。只聽他對如來說了一句話:您不要走,玉皇大帝要請您吃飯。

大概如來佛祖後來封他為淨壇使者,早在這個時候就已經想好了吧。

另類角度讀《西遊》,從“八戒”說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