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效太好斷企業金脈,《我不是藥神》背後有多少藥企賺錢潛規則?

最近一段時間,徐崢的一部《我不是藥神》引發了全網的火熱與爆文,作為一部國產電影來說,僅僅這一部戲的背後卻體現著中國重症患者生活中怎樣的辛酸?在我們抱著極大的同情在為中國患者思考的背後,世界製藥巨頭的各種小九九卻是隱藏在背後的秘密,就讓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跟著世界最有名的投資銀行高盛的報告,去一同探究世界製藥產業真正的潛規則。

療效太好斷企業金脈,《我不是藥神》背後有多少藥企賺錢潛規則?

一、《我不是藥神》不僅是窮病

在《我不是藥神》成為全國最火熱電影的時候,裡面那句最經典的臺詞: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

縱觀整部電影,所謂的違法,是4萬一瓶的正版藥,印度仿製藥只要500元,程勇做得事就是從印度買仿製藥帶回來賣給國內慢粒白血病患者。而當警察發現後,就把買違禁藥的患者抓起來,想讓他們供出藥販子“程勇”,結果沒人出聲。因為他們明白,程勇被抓他們只能買4萬一瓶的正版藥,這意味著死路一條。

這個時候,有一個老奶奶示意想要說話,飾演警察的週一圍以為她想要招供。可是,她卻緊緊握著他的手怯怯地說:“四萬塊一瓶的藥,我吃了好幾年了,房子吃沒了,家也吃垮了!現在才好不容易有了便宜的藥,才500塊一瓶,他真的不掙錢!他只想幫我們!你們把他抓了,我們就沒法活了!誰家還沒個病人呢?你能保證自己一輩子不生病嗎?我還想活著,我不想死……”

療效太好斷企業金脈,《我不是藥神》背後有多少藥企賺錢潛規則?

就業、買房、看病是中國人的四座大山,房可以不買、工作可以再找,唯獨看病不能拖。房價高了,還有“六個錢包”勉力支撐;病魔一到,大部分普通人只能把求生的目光投向社會;家境殷實點的一場大病也會讓你跌落到土裡,中產秒變無產。

在如此昂貴的特效藥的背後,有很多微博的大V甚至說這是正常現象,好幾百美元一顆藥是因為你吃的是第二顆,第一顆要好幾十億,話雖這麼說但是實際情況卻不是你所想象的,著名國際第一大投行高盛曾經有一份研究報告,報告顯示:療效太好反斷藥廠金脈。

療效太好斷企業金脈,《我不是藥神》背後有多少藥企賺錢潛規則?

二、昂貴藥背後的潛規則

2018年4月10日,著名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發佈了一份針對生物技術領域的調查報告,這份名為《基因組革命》的醫藥產業調查報告卻引發了軒然大波。高盛分析師公開表示,快速甚至是一次性治癒患者的商業模式並不利於長期利潤,比如說基因療法。

一般情況上來說,對於製藥企業而言,生產藥品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麼?大家肯定會說治病救人,醫者父母心啊?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在醫療藥品行業中,藥品的目的是為了治療疾病不假,但完全治癒疾病以及緩解部分症狀卻不是製藥的核心。因為藥廠也是企業,他們也需要盈利,那麼盈利的關鍵就在於自己的藥能不能成為一種: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療效太好斷企業金脈,《我不是藥神》背後有多少藥企賺錢潛規則?

舉例來說,“基因療法、細胞基因工程療法和基因編輯最具吸引力的因素在於能提供'一次性治療方法',然而,這種療法在複發性疾病與慢性疾病方面有著非常不同的前景,”高盛分析師Salveen Richter在報告中寫道。“雖然這個創想對患者和社會將帶來巨大價值,但對於追求可持續商業利潤為目標的基因藥物開發商來說,這可能是一個挑戰。”這個“挑戰”就在於,快速甚至一次性治癒患者,醫藥公司將難以保證自己的利潤,因為市場總體趨勢將會是萎縮的。

以實際案例來說,著名的吉利德生產出一種對抗丙肝的明星產品Sofosbuvir與Harvoni。根據著名醫療統計機構"醫藥魔方“的數據顯示,憑藉Sovaldi、Harvoni兩款拳頭產品的優異銷售表現,吉利德的年收入從2013年的110億美元飆升至2015年的320億美元,並躋身全球TOP10製藥公司的行列。然而,正是因為這兩款藥品的療效太好,刺激了一系列超高治癒率同類產品爭先上市,世界上的丙肝患者急劇減少,再加上產品之間的價格競爭愈演愈烈,全球丙肝市場規模在2015年達到了230億美元的天花板,然後就開始急劇萎縮。由於吉利德在近年來治癒了90%以上的患者,該公司的產品銷售額在 2015 年達到頂峰,達到 125 億美元,正是因為吉利德如此令人震驚的成功,最終讓這個藥廠陷入了困境,吉利德在2018年的銷售預計將低於 40 億美元。

療效太好斷企業金脈,《我不是藥神》背後有多少藥企賺錢潛規則?

我們再把這個邏輯回過頭來看《我不是藥神》就會發現,如果一個疾病有特效藥能夠被治癒甚至是快速地被根除,那麼藥廠幾乎難以維持持續的盈利?著名的革命導師馬克思在其經典名著《資本論》中就曾經表示過: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絞首的危險。

醫藥產業也是如此,一方面,製藥企業要不讓自己的藥效維持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以期獲得足夠龐大的患者群體從而維持自己的利潤,另一方面,對於治療癌症這種患者群體並不巨大的情況,就用足夠高的價格來抵消之前研發所帶來的資產減少的危險。

療效太好斷企業金脈,《我不是藥神》背後有多少藥企賺錢潛規則?

所以,為什麼印度的仿製藥會這麼便宜,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對於印度企業來說,他不必花費過多的金錢來冒著通過高額研發所導致的資產減值的損失,所以僅以成本定價才能夠給出這麼低的價格。那麼,僅僅憑藉將藥品納入醫保其實完全就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行為,因為對於製藥企業來說其資本逐利的本性會始終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從而維持其居高不下的定價。

最終,這個問題究竟該如何解決,高盛給出了一個藥方:可以依賴政府。如果政府將國內生產總值的一部分資助科學研究,就能自由獲取研究所得的所有專利。或者可以從製藥公司或其他中間商獲取的利潤中徵稅,然後再把這個錢投向公共資助的科學研究。

療效太好斷企業金脈,《我不是藥神》背後有多少藥企賺錢潛規則?

只是,這種比拼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研能力的最終較量了,在這方面,我們中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