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玉龍,一個讓人神往的地方

丽江玉龙,一个让人神往的地方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縣情簡介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是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傳承和延續,是全國唯一的納西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東界麗江市古城區、寧蒗縣,南連大理州劍川縣,西接迪慶州維西縣、怒江州蘭坪縣,北鄰迪慶州香格里拉縣、四川省木裡縣。介於東經99°22′49″~100°32′17″,北緯26°35′03″~27°45′46″之間。有7鎮9鄉(含3個民族鄉),104個村(居)委會,1266個村(居)民小組。全縣總人口22.25萬人。居住著納西、漢、傈僳、白、彝、普米、藏、苗等十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9.13萬人,佔總人口的86%;納西族人口12.38萬人,佔總人口的55.6%。具有“納西族聚居、多民族雜居”的特點。縣人民政府駐黃山鎮,海拔2392米,距省會昆明502千米。

地域廣闊,氣候宜人。

玉龍地處青藏高原與雲貴高原結合部,橫斷山南麓,北高南低,群峰林立,溝壑縱橫。南北長151千米,東西寬112千米,總面積6198.76平方千米。有山地、盆地、河谷三種地貌類型,山區、半山區面積佔總面積的96.53%。為南溫帶低緯高原山地季風氣候,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徵,年均氣溫12.9℃,年日照時數2463.4小時,年降雨量968.3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最高點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最低點鳴音鎮洪門村江邊四組,海拔1370米,相對高差4226米。

資源富集,文化燦爛。

擁有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記憶遺產三頂桂冠,自然和人文資源極其豐富。是雲南省乃至全國旅遊資源富集縣,麗江市75%的旅遊資源分佈在玉龍縣。

生物、礦產資源豐富。

全縣森林覆蓋率74.4%,是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雲南省重點林區。有種子植物145科758屬3200餘種、藥材2000多種,被譽為“高山植物王國”和“藥材之鄉”。有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滇金絲猴、雲豹、中華秋沙鴨、雲南紅豆杉、玉龍蕨等珍稀物種。有金、銅、鐵、煤、大理石、花崗石等9類28種礦產。

清潔能源開發潛力巨大。

境內水資源豐富。全縣水域面積2.32萬畝,徑流面積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1條。金沙江從塔城入境,鳴音出境,流經縣境364千米。金沙江中游“一庫八級”大型電站中的“一庫四級”在縣境內,總裝機容量達1280萬千瓦。其他河流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47.1萬千瓦,其中可開發量9.14萬千瓦。太陽能、風能資源也極具開發潛力。

自然景觀得天獨厚。

有中國首批5A級景區、國家冰川地質公園玉龍雪山;有長17千米、相對高差3896米的世界最深峽谷虎跳峽;有“滇省眾山之祖”、國家地質公園、“北半球珍稀瀕危物種避難所”、“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老君山;有“江流到此成逆轉,奔入中原壯大觀”的萬里長江第一灣;有“環球第一樹”萬朵山茶;有國際重要溼地、國家水利風景區拉市海;有太安萬畝高山花海田園風景;評為“中國生態魅力名縣”。

民族文化絢麗多彩。

地處滇、川、藏經濟文化交匯帶,是東巴文化的發祥地。東巴文化博大精深。東巴古籍文獻是“世界記憶遺產”,東巴文字被譽為“活著的象形文字”。納西族祭天、祭祖、“三多”文化獨具特色。納西古樂乃“天籟之音”,是人類文明的“音樂活化石”。白沙壁畫、寶山石頭城、金沙江巖畫、茶馬古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沙古街是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各民族勤勞質樸,能歌善舞,民間文學、民族歌舞、民俗風情、飲食文化異彩紛呈。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道教、基督教以及各民族的原始宗教東巴教、本主教、畢摩教在境內和諧共處,宗教文化各具特色。

歷史悠久,英才輩出。

玉龍是遠古人類繁衍生息的家園,也是納西族較早遷居的地方。這裡曾是唐朝、吐蕃和南詔的“逐鹿”之地,亦是忽必烈率蒙古十萬鐵騎南征大理國的“元跨革囊”之地。是以“土地廣大”“傳世最遠”“富冠諸土郡”,並以“知詩書,好禮守義”而著稱的麗江木氏土司的發祥地,還是紅軍長征經過、渡江之地,滇西北革命的搖籃。

境內各民族歷來重視學習先進文化,尊師重教之風源遠流長,歷代人才輩出。明代的“木氏六公”,清代堪稱“神州禁毒第一人”的著名詩人馬子云,曾任貴州鎮遠鎮總兵的和耀增,現代著名學者範義田,被譽為“詩書畫三絕”的周霖,“南中泰斗、滇史巨擘”雲南大學教授方國瑜,雲南省原省長和志強,作家王丕震,民族音樂家宣科,動物營養學家、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楊鳳,將軍和國才、李斌,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無臂書法家和志剛以及美籍華人方寶賢、和惠楨等均為玉龍優秀兒女的傑出代表。

基礎完善,交通便捷。

玉龍縣城是麗江中心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總規劃面積64平方千米,建成城區面積8.5平方千米。一座具有遺產地特點、納西族特色、新時代特徵,集山、水、田、城、文化共生共融的生態旅遊城市正在崛起。

玉龍公路四通八達,實現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全縣公路通車裡程4975千米,國道214線過境56.6千米,大麗高速過境43.97千米。大麗鐵路建成通車,雲南第二大火車站——“麗江火車站”座落在縣城。麗江飛機場距縣城22千米,白沙老飛機場重建使用。電力、通訊、廣播電視實現全覆蓋。

全縣建成水利工程10019件。其中有中小型水庫27座,塘壩186座,窖池6159座,水電站16座,泵站54處,水閘24座,堤防總長67千米,機電井1881眼,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672處。紅巖、青龍湖、巖洛等水庫建設正在穩步推進。

經濟發展,社會和諧。

區縣分設以來,全縣生產總值由6.02億元增加到58.6億元,年均增長13%;地方財政收入由0.3億元增加到5.58億元,年均增長21.5%;固定資產投資由5.18億元增加到73.2億元,年均增長19.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47億元增加到12.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0.65萬元增加到2.56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7元增加到10181元。

全縣耕地面積67.05萬畝,糧食產量12萬噸,農業總產值23.18億元。按照“山尖藥材、山腰林果、山腳烤煙、蔬菜”的農產業佈局,重點發展烤煙、藥材、核桃、雪桃、油橄欖、馬鈴薯、蔬菜、畜牧等特色優勢產業。列為“雲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示範縣”“全國林下經濟發展示範縣”“中央生豬調出大縣”“雲南省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生豬產業重點縣和牛羊產業重點縣”“雲南省雲藥之鄉”“雲南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工業從無到有,以生物資源和農特產品加工、大小水電開發為主的新型工業穩步推進。確立了“一園三片區”的發展目標。南口工業園為“雲南省重點工業園區”。阿海電站投產發電,梨園電站建設投產。全縣工業產值25.6億元。

以兩山(玉龍山、老君山)、一江(金沙江、萬里長江第一灣、虎跳峽)、一海(拉市海)、一城(玉龍縣城)、一文化(以東巴文化為主的民族文化)為主要特色的旅遊開發格局初步形成。張藝謀主導的《印象麗江》、黃巧靈導演的《麗江千古情》大型劇目先後開演。入選“全國旅遊競爭力百強縣”“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中國最美風景縣雲南十佳”。石鼓紅軍渡口被列為全國100個紅色經典景區(點)。2017年共接待海內外遊客1319.7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36.5億元。

全縣從業人員17.7萬人。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醫療、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建成保障性住房1470套,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34469戶。

全縣共有學校159所,在校學生27269人,教職工2524人。學齡前兒童入園(班)率95.56%,小學鞏固率100.05%,初中鞏固率98.05%。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112人。被評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單位” “全國科技示範縣”“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太安高美古天文臺為我國和東亞地區最重要的地面天文觀測基地。

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1個、床位819張、衛生技術人員754人。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4人、床位3.7張。有村衛生室102個,鄉村醫生204人。

共有縣級文化服務管理機構團體7個,鄉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16個。23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大東巴的女兒》《依古納西》等一大批文藝作品榮獲國際國內大獎。先後多次承辦國家級體育賽事,榮獲“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縣”“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環境優良,商機無限。

玉龍立足實際,審時度勢,搶抓機遇,全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先後制定、實施一系列優惠政策,從市場準入、融資渠道、稅收徵管、土地使用、證照辦理、規費收繳、社會保障等方面給予優惠,竭誠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服務。隨著玉龍著力打造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重點生態功能區、文化旅遊創新區、高原特色產業基地步伐的加快,湧現出無限商機。“自強不息、敢為人先、克難奮進、開放包容”的玉龍人民熱忱歡迎國內外友人前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考察交流、投資創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