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舌尖3》成帶貨節目,到底哪裡不好看?

紀錄片《舌尖3》成帶貨節目,到底哪裡不好看?

紀錄片《舌尖3》成帶貨節目,到底哪裡不好看?

01

2018年大年初四晚8點,《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如期開播。

這個早在2014年還沒開拍時就擄獲2.6億總招標金額的節目選擇在年假的後半段才開播,真是趕了個晚年。即便如此,“舌尖”IP的威力尚存,剛一開播便刷爆了微博、朋友圈, 第一集的全網播放量就超過了2000萬。

第一集中的“山東章丘鐵鍋”一夜爆火,某寶賣到脫銷。心裡不禁要打個問號:既是《舌尖》,為何火的是器物不是美食?是喧賓奪主還是另有用意?

如今,播出四集,“無知者”果然遭到了如潮水般的口誅筆伐:

有說這一季狂撒雞湯、猛變知音體的;

也有抨擊片中引用的人文典故出了低級歷史錯誤的;

還有人說,《舌尖3》主創過分沉迷儀式感,重講禮儀教化人,卻失了“舌尖”本味。

還有攝影專業人士吐槽片子成像過曝、欠曝、暗部死黑等技術問題。

紀錄片《舌尖3》成帶貨節目,到底哪裡不好看?

02

《舌尖3》從第一集就開始飽受詬病。

在第一集《器》節目中,“舌尖”再現了章丘鐵鍋的傳奇工藝。據悉,章丘鐵鍋製造需要歷經12道工序,7道冷鍛,5道熱鍛,大大小小十幾種鐵錘工具,一千度高溫錘鍊,經受三萬六千次鍛打,直到鍋如明鏡,才能鍛造出一把合格的章丘鐵鍋。

紀錄片《舌尖3》成帶貨節目,到底哪裡不好看?

一道最簡單的清水炒雞蛋,便能看出其特點,不放一滴油,就能做到絲毫不粘,十分神奇了。

淘寶的借勢營銷非常到位,當你打開淘寶搜索“章丘鐵鍋”時,還能自己蹦出《舌尖上的美食3》的視頻,這是什麼鬼?自帶廣告效應嗎?

紀錄片《舌尖3》成帶貨節目,到底哪裡不好看?

大數據顯示,這個時間段的章丘鐵鍋消費者主要來自山東、江蘇、北京三個省份,廣東、浙江、上海、湖北、河北、四川、河南也都有人購買。

除此之外,章丘鐵鍋還賣到了港澳臺、東南亞、北美、中東、非洲以及南半球等國家和地區,主要消費者也都是華人,TOP5分別是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臺灣。

這讓小俠感覺,這不是美食節目,是電視購物節目。

節目過分刻畫匠人的畫像,紀錄片儼然一部匠人傳記。對於食物的鏡頭飛快切換,完全忘記這事一檔美食紀錄片。節目有著一味歌頌田園牧歌的濃濃酸腐味。然而再有生命力的傳統器物,都比不上機器製造的高效和驚人的效率。

紀錄片《舌尖3》成帶貨節目,到底哪裡不好看?

一口鐵鍋需要三萬多次的敲打,為什麼不用衝壓機和電動砂輪來替代人工的鍛打和磨刀?

紀錄片《舌尖3》成帶貨節目,到底哪裡不好看?

當一種傳統需要保護才能生存的時候,它本身已經失去了存在於當下的意義。

03

《舌尖3》再現知音體,觀眾早對煽情反感。

“張修林自幼習武,曾師承多位武術名家,形意、八卦、太極、通背等,他俱得真傳……”如果是剛剛打開電視機的觀眾,一定不能在短時間內分辨出來,這居然是《舌尖3》的第三集。

在47分鐘的時長裡,關於這個叫張修林的老武術家,從第9分12秒開始,至第17分40秒結束,佔了將近1/4的時長。這一段中講了武術家如何收徒、傳承武術、甚至還左手右手幾個慢動作展現了武術家的高超本領……

但就是沒能讓人看出,這些內容跟“舌尖”究竟有何關聯。

紀錄片《舌尖3》成帶貨節目,到底哪裡不好看?

這種重人物煽情輕食物溯源的問題不僅僅出現在第三集。例如第二集中的煎餅餜子攤的下崗再就業大媽,還有四川棄醫從麻辣燙的貼心女婿,都很強很勵志。

但觀眾紛紛萬臉懵B:我要看的是《舌尖3》,為什麼給我看《知音》的人間百態?

但換言之,作為國家大臺,時時刻刻要貫徹“富強民主和諧,還有中國夢”的意識形態,做出這樣的導向選擇並不意外。即使是飽受好評的《舌尖1》,也有不少宣教的內容。

然而,就在做《舌尖1》時,他力排眾議,刪掉了其中一段廣西旱災的片段,理由是:“領導不喜歡災難!”

04

“大家都會說,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但這個博大精深到底是什麼?肯定不僅僅是食物是怎麼切的、怎麼做的,背後肯定有更深層的東西。我們希望呈現食物是怎麼做的,再把背後附著的東西挖掘和呈現出來。”

這是劉鴻彥採訪中的原話。

很遺憾的是,如今的呈現效果,似乎只有“背後附著的東西”,卻少了“食物是怎麼做的”。觀眾的會反感節目組代替煎餅餜子大爺大媽“賣慘”,而不是認真挖掘食物本身及其背後的內涵。

新一代的受眾,希望在瞬息萬變的信息爆炸社會中習得知識、乾貨、信息量,單調地煽情那一套,真的不奏效了。大家心裡都很明白:歲月如今。這樣一部“殺時間”的

紀錄片《舌尖3》成帶貨節目,到底哪裡不好看?

買櫝還珠、喧賓奪主,這恐怕是現階段《舌尖3》暫時還摘不掉的一個最嚴重的帽子。

而就算不賣情懷,賣一賣歷史素養,似乎也有點差強人意。

水盆羊肉一段,解說詞“今日的西安回民坊,早在唐朝時就已形成”,僅這一句便鬧了笑話。沒有紀錄片的嚴謹,顯得泛娛樂化,為了彰顯歷史文化的積澱,不加考證“信口開河”。

不需史學家,有一般高中歷史基地的大概都知道,唐朝時現今的回民坊是當時的尚書省所在地。

至於另一段講到“文會宴”的部分,都已經搬出了《紅樓夢》中的茄鯗這一奢靡之物,又如數家珍地舉出了《隨園食單》等各種名著古籍,也難逃掉書袋嫌疑。

紀錄片《舌尖3》成帶貨節目,到底哪裡不好看?

但不能否認的是,《舌尖》作為頂級紀錄片IP的餘威猶存。章丘鐵鍋的天貓銷量,同比增長了近6000倍。2011年才創建的紀錄頻道,借次年《舌尖1》的的效應,2013年廣告收益突破5億;《舌尖2》的硬廣收入就達到了8900萬,《舌尖3》更是個中翹楚。

所以,也難怪會有不少憤怒的觀眾跑到早已與《舌尖》沒有關係的陳曉卿與任長箴兩人微博處坦露心跡。

不過,陳曉卿沒有發表任何關於《舌尖3》的微博,而是於大年初六雷打不動地趕赴他的“老男人飯局”。

任長箴,則一貫的炮仗脾氣未改。面對網友“舌尖3不好看”的評論,任長箴直率地回覆說:“我也沒辦法呀。”

文章內容參考

鈦媒體

丁香醫生在知乎相關問題的回答

財經女記者部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