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痛

1、2004年國際頭痛協會最新的三叉神經痛診斷標準如下:

⑴原發性三叉神經痛

①突然發作的疼痛持續1s至2min,伴或不伴有發作間期持續性疼痛,影響三叉神經第一支或第二支分佈區,便符合標準②和標準③。

②疼痛至少具有以下一項特徵:a:劇烈、尖銳、淺表或針刺樣。b:存在有板機點。

③在單一患者刻板發作。

④沒有明顯的神經體徵。

⑤排除其他原因。

⑵症狀性三叉神經痛

①突然發作的疼痛持續1s至2min。影響三叉神經第一支或第二支分佈區,便符合標準②和標準③。

②疼痛至少具有以下一項特徵:a:劇烈、尖銳、淺表或針刺樣。b:存在有板機點。

③在單一患者刻板發作。

④專科檢查和(或)後顱窩檢查證實有緣發現疾病,但血管壓迫除外。

2、鑑別診斷

⑴症狀性三叉神經痛

顱底腫瘤(尤其鼻咽癌)、多發性硬化、延髓空洞症等可引起症狀性三叉神經痛,但常有三叉神經麻痺表現(面部感覺障礙,角膜反射減退),疼痛持續時間長,常有合併有其他腦神經損害表現。

⑵牙痛

三叉神經痛容易誤診為牙痛,牙痛一般呈持續性鈍痛,侷限於牙齦部,可因進食冷、熱食物而加劇,牙科x線檢查有助於檢查。

⑶舌咽神經痛

疼痛發作性質與三叉神經痛相似,為間歇性發作的較劇烈的疼痛,每次發作持續時間數秒至1-2min,但其疼痛分佈區域三叉神經痛不同,主要分佈於扁桃體,舌根,咽、耳道深部、吞嚥、講話、哈欠、咳嗽動作可誘發,嚴重時會影響進食。

⑷蝶顎神經痛

是一種較少見的面部神經痛,亦呈現燒灼樣、刀割樣或鑽頂樣痛,分佈於鼻根後方,顴部、上頜、上顎及牙齦部,,常累及同側眼眶部,疼痛向額、顳、枕和耳部等處放射,發作時病側鼻黏膜充血,鼻塞、流淚,每日可發作數次至數十次,每次持續時間較長,數分鐘至數小時,無扳機點。

⑸鼻旁竇炎

額竇炎或上頜竇炎可產生三岔神經第一,第二支分佈範圍的疼痛,但鼻旁竇炎的疼痛常為持續性鈍痛,常伴有流膿鼻涕,發熱,鼻旁竇區壓痛,血白細胞增高等表現,鼻腔檢查及鼻竇x線攝片可進行鑑別。

⑹非典型面痛

發生於抑鬱症、疑病及人格障礙的患者,疼痛部位模糊不定、深在、彌散、不易定位,通常為雙側,無觸痛點,情緒是使疼痛加重的重要因素。

⑺顳頜關節痛

主要是咀嚼時疼痛,顳頜關節處有壓痛,但無其他部位觸痛點。

藥物治療是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首選治療,治療的目的在於止痛,無效時可選用神經阻滯或手術治療,常用的治療藥物有以下幾種。

⑴卡馬西平:是首選的治療藥物,從100mg po bid開始,可逐漸加量至疼痛停止,最大量一般不超過1000mg/d,以後逐漸減少至最低有效量維持治療,有學者建議可使用卡馬西平進行三叉神經痛診斷性試驗,無反應者提示症狀性三叉神經痛或其他診斷的可能,但使用卡馬西平應注意可能發生過敏性皮炎,眩暈、步態不穩,摔倒,白細胞減少,肝功能損害等副作用。(以上藥物劑量僅供參考,實際請根據醫囑給藥。)

⑵苯妥英鈉:可從100mg po bid開始,逐漸加量至疼痛停止,最大量一般不超過600mg/d,後逐漸減量至最低維持劑量,應注意該藥容易發生蓄積中毒,如產生中毒症狀(如頭暈、步態不穩、眼球震顫等)應立即減停藥或換其它藥物。(以上藥物劑量僅供參考,實際請根據醫囑給藥。)

⑶加巴噴丁:有較好的神經痛止痛效果,可以從100mg po tid開始,可逐漸加量至疼痛停止,最大量一般不超過2400mg/d,以後逐漸減少至最低有效量作為維持劑量,該藥一般耐受性良好,常見的副作用有頭暈,嗜睡,可逐漸耐受。(以上藥物劑量僅供參考,實際請根據醫囑給藥。)

⑷普瑞巴林:新型鈣通道阻滯劑藥,為多種神經病理性疼痛的常用藥物,常規用量為150-300mg/d,分兩次服用。(以上藥物劑量僅供參考,實際請根據醫囑給藥。)

⑸氯硝西泮:初始劑量可以從1mg po qn開始,根據效果可逐漸加量至4-6mg/d,注意嗜睡以及步態不穩等副作用,尤其是老年患者。(以上藥物劑量僅供參考,實際請根據醫囑給藥。)

⑹大劑量維生素B12:大劑量維生素B12(500-1000ug/d)肌內注射有助於緩解疼痛,必要時可考慮行三叉神經分支或半月神經節內注射。(以上藥物劑量僅供參考,實際請根據醫囑給藥。)

⑺其他:對於上述藥物治療無效者,還可選擇連用巴氯芬5-10mg po tid,或阿米替林12.5-25mg po bid以提高療效(以上藥物劑量僅供參考,實際請根據醫囑給藥。)

三叉神經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