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休闲的生活不能让我们感到快乐,那什么才能?

一个人身心最舒服的时候,究竟是怎样的体会?

我们十年寒窗苦读时,最大的愿望便是能早点毕业,早点脱离学校和课本。即使上班赚不了多少钱,但至少有完整的晚上和周末供自己随意支配。后来才发现上班比上学更像打仗,留给晚上和周末的通常是“一地鸡毛”,继而越来越怀念读书时期,虽然疲于应付各种考试,但至少有完整的寒暑假,有爸妈每天做好的饭菜。

作为上班族,我们心心念念“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真的当我们鼓起勇气裸辞后,才发现当初脑补了上千遍的场景也不过如此,甚至有一种上当的感觉。

如果休闲的生活不能让我们感到快乐,那什么才能?

不可否认,工作生活太忙碌会降低我们的幸福感。可为什么过我们想过的生活也不会增加我们的幸福感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下由不同压力程度定义划分的三大心理状态区域。

1. 舒适区(Comfort Zone):人人都知道什么是舒适区,即做自己觉得舒服、放松、不费力的事情。舒适区不一定带来快乐,但由于处于舒适区让你觉得安全、具有掌控感,即使百无聊赖,也不愿、不敢、更加不舍迈出这个区域。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些从事流水线工作的员工。年复一年做同样的“公式化”、“流程化”的工作。不管做多少年,技能达到一定程度后很难再获得进步,因此也很难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即便这样,他们也不愿踏出舒适区半步,因为走出去便意味着“不确定”、“可能失败”、“还不如以前”等情况。某地撤销人工收费站,一位被迫离职的女士找到相关部门投诉:“我活了37年,只会开票。”

被动休闲VS主动休闲

对舒适区的黏性到底有多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我们如何度过休闲时间。在我看来,舒适区也可以叫做“被动休闲”。举个例子,百分之90以上的人选择的休闲方式应该就是刷手机。明明都已经刷得没感觉了,宁愿一遍又一遍反复同样的动作,也不愿做一些让人更来劲儿的事,我称之为“主动式休闲”,包括锻炼身体或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如学一门乐器)。尽管主动式休闲带给我们的快乐更具持续性,但似乎很少有人这么做。

人是由动物演变而来,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却始终脱离不了动物的一些属性,比如惰性。狮子除了捕捉动物,其余时间基本都是躺在草原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主动式休闲需要我们做更多准备工作,比如购买锻炼所需的运动鞋,配备学乐器的一系列用品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遇到一系列挫折、身体和心理的不适。所以我们宁愿选择“无聊至极”,也懒得去从事在我们认知中跟“工作”差不多的主动式休闲。

如果休闲的生活不能让我们感到快乐,那什么才能?

也许我们从小就被“舒服”两个字欺骗,认为舒服就是拥有更多自由的闲暇时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是,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个人若长时间处于“放松”、“慵懒”的状态,处于无目标追寻的闲散状态,注意力及动机便会开始消散。一旦我们的心念分散,往往会钻牛角尖,想一些无解的问题,徒增自己的烦恼和焦虑。

2. 恐慌区(Panic Zone)给我们带来巨大压力和焦虑情绪的心理状态,不多说了。没有人会鼓励我们主动进入这个区域,除非不得已。

3. 拉伸区(Stretch Zone)也称作“最舒服的不适区(optimal discomfort zone)”,它介于舒适区与恐慌区之间,也解答了文章开头的问题。一个人身心最舒服的状态就是处于拉伸区的时候。人始于动物,却也异于动物。保留了动物的惰性,却也演化出了人类发展所需要的存在感、充实感和荣誉感。一个处于拉伸区的人知道如何为自己制定合适的目标。他们不会一下子就制定很难实现的目标,也不会频繁地“逼自己一把”。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在业余时间给自己施以可以承受的压力,以获取额外的进步。

如果休闲的生活不能让我们感到快乐,那什么才能?

在我们大多数人眼中,“目标”就是终点,为了实现一个目标,我们在实现的过程中可能会承受痛苦。但是在“拉伸者”眼中,目标可以不是终点,而是他们在某个过程中体验快乐的一种方式。如果没有目标,我们的一生将碌碌无为,失去方向;如果仅仅为了达到目标而努力工作,我们的生活将错过很多风景和乐趣。我们不妨将两者调换一下,把“过程”作为我们生活的目标和意义所在,把“目标”作为实现“美好过程”的一种手段,那么结局会截然不同。

现在很多人反对考试,视考试为“扼杀孩子创造性”的产物。但如果没有考试,孩子真的能像我们想象中那样,为了喜欢的东西而克服困难、奋斗一生吗?我看未必。虽然完全以考试作为学习的目的不可取,但我们不妨把考试作为鞭策我们进步的一种手段吧!

有一句话讲得很好“Happiness is not about making it to the peak of the mountain, nor is it about climbing aimlessly around the mountain. Hapiness is the experience of climbing toward the peak. 快乐不是爬到高山的顶峰,也非漫无目的地随意攀爬。快乐是到达顶峰之前的所有体验。”我想,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哪怕没有取得任何成就,也一定是幸福感满满的人吧。讲到辛福感,不得不提一下“心流”这个概念。心流较少存在于“舒适区”,更不会出现在“恐慌区”。它通常出现在工作、学习、写作、跑步的时候。因为太过沉浸于手上的事情,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也可以用“忘我”来表达这种状态。这种状态通常出现在我们运用自己的技能克服一定的困难,并进一步激发我们的挑战欲望时。所以,一个37岁只会开发票的人是不会拥有这种体会的。

如果休闲的生活不能让我们感到快乐,那什么才能?

你可能会质疑,拉伸区不就是善于自我安慰的佛系生活吗?首先,我们要接受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这个现实。制定难度系数适合自己的目标,既可以避免因为能力不足而导致的挫败感,又能用一种可以接受的方式将自己从“一事无成”的人生中解救出来。更重要的是,当你在拉伸区范围内完成难度系数匹配或稍高的目标后,你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从而激励自己向更高难度系数的目标挑战,形成一种持续上升的螺旋式良性循环。

都说万事开头难,话糙理不糙。下定决心不难,过程也没有想象中的难。难的反而是开始动手去做的那几分钟。不要害怕没有足够的心思、技能去挑战一项任务,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激情和能力是在过程中激发、培养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