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契丹人的遼國向西面的蒙古發展,而不南下中原?

為什麼契丹人的遼國向西面的蒙古發展,而不南下中原?

歷史上,源自東北亞地區的勢力,往往會在強大後選擇南下中原。無論是金國還是後來的滿清,都走了一條几乎完全相同的路線。

然而比他們更早的遼國,卻是一個獨特的異類。他們在初步擴展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後,選擇了向西發展。對於南下中原的選擇卻不怎麼感興趣。這種選擇上的差異,是如何造成的呢?

為什麼契丹人的遼國向西面的蒙古發展,而不南下中原?

遼國建立之前 契丹人的活動範圍就已經靠近了草原腹地

遼國選擇向蒙古高原地區發展,是非常正確的決定。正是這一英明的決策,讓遼國保持了東北亞歷史政權中,非常少見的長期穩定式繁榮。其影響力之大,大大產生了超過了很多人的想象。

我們可以從遼國早期的發跡歷程來看。在契丹部落時代,他們就已經從東北亞山林裡西出,進入了蒙古高原東部地區。這個進程,讓契丹人擁有了更為接近蒙古高原遊牧部族的生活習慣與生產方式。也讓他們擁有了較強的騎兵,以及與當時的文明中心更為接近的位置。

為什麼契丹人的遼國向西面的蒙古發展,而不南下中原?

遼國人歷次擴張方向

在早期同渤海人的競爭中,契丹就是靠著這個地利優勢,從突厥等草原勢力手中獲得了更多來自內亞等地的先進技術。尤其是在貿易道路方面,相對渤海人更依賴的北方路線,契丹人坐擁的自然條件,優越了不少。這就讓契丹人最後成功崛起,並端掉了東面的渤海勢力。同時也讓契丹人看到了保持與西方交通線的重要性。

隨著契丹人的壯大與耶律阿保機遼國的誕生,契丹人在當時的北方已經很少有對手與之抗衡。這時他們曾經嘗試南下中原,典型的案例就是在五代入侵中原的那次失敗嘗試。後來頂住了北宋前期兩次北伐後,他們也開始沿著兩條線,繼續向西擴張。

為什麼契丹人的遼國向西面的蒙古發展,而不南下中原?

遼國的五京制 在很大程度上尊重和保留了地方自治權

第一條路線從草原地區開始,順著原本的貿易路線前進。著名的可敦城,就是遼國人在草原上的主基地。這裡也成為後來耶律大石對抗金國入侵的最後地盤。從當地招募的突厥系部隊,幫助耶律大石收服了回鶻人,最終建立西遼帝國。

第二條路線更為靠南,從靠近黃河流域的大同--河套地區向西,進入河西走廊或鄂爾多斯草原,再到西域。因此,在某個階段內,遼國實際上冊封和承認了西夏王國建立前的拓跋繼遷家族。只是隨著西夏的過度快速發展,遼國的宗主式控制無法達成。最後就只能接受這個多出來的中間商。反過來也促進遼國更重視草原地區的經營。

正是契丹人的戰略方向正確,讓遼國和北宋在很長時間內都維持了和平。拋開每年繳納的歲幣不談,雙方還是在邊境上可以進行一些穩定的貿易。因為一旦發生大規模戰亂,那麼大家的花費可能都在歲幣與貿易逆差之上。

為什麼契丹人的遼國向西面的蒙古發展,而不南下中原?

遼國向西經營的結果 解釋耶律大石的西遼帝國

遼國本身也因為這個發展戰略,維持了同蒙古系部落和突厥系部落的良好關係。他們甚至和更西方的喀喇汗國有姻親關係。這就成為後來耶律大石西奔的原因之一,也是很多貴族和軍隊選擇跟隨耶律大石的原因。西遼王室等於是利用了過去同喀喇汗國的關係,在自己的王城內又保存了一個小遼國。

為什麼契丹人的遼國向西面的蒙古發展,而不南下中原?

對蒙古帝國有著重大影響的契丹人 耶律楚才

更讓人無法想到的時,隨著蒙古勢力的突然崛起,他們與契丹人之間的緊密關係也為歷史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早期的蒙古帝國,在理解四方的文明世界如何運轉時,都需要當地的契丹人老師。無論是東面的金國境內,還是西面的西域和七河流域,都有契丹貴族和勢力來投效。著名的耶律楚才,就是這些契丹老師中最著名的一個。他們對於蒙古帝國迅速利用佔領的文明地區,發展屬於自己的帝國制度和文化,都有巨大推動。

為什麼契丹人的遼國向西面的蒙古發展,而不南下中原?

近代早期的東亞地圖上 契丹被視為一個獨立存在的地區

當然,也是由於遼國人的向西發展。契丹一詞,到今天還是俄語中東方帝國的代名詞。直到16世紀中前期為止,稍微對東亞有一些瞭解的歐洲地圖繪製者,也常用契丹一詞來表示江淮以北的土地或長城以北的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