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拍現象頻現,房企拿地補倉遭遇現實尷尬

土地流拍現象頻現,房企拿地補倉遭遇現實尷尬

8月6日,石家莊出讓4宗地塊,其中[2018]034號地塊由於報價低於底價而流拍。8月2日,江蘇泰州海陵區出讓1宗住宅用地,經過13輪競價,最高出價達到11.32億元,但仍因未達政府設置的底價12.95億元而流拍。不只石家莊、泰州,成都、溫州、天津近段時間以來也都陸續出現了土地流拍現象。

相比去年同期,今年以來全國範圍內土地流拍現象明顯增多。中原地產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7月,一線城市流拍土地13宗,二線城市流拍土地154宗,三四線城市流拍土地629宗,去年同期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流拍土地分別為4宗、77宗、284宗。

對此,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向中國建設報分析表示,2016年9月以來,雖然整體銷售依然處於高位,但在樓市調控不斷加碼背景下,房企面臨的資金壓力也在不斷增加,進而對拿地補倉造成了一定影響。之所以頻繁出現土地流標現象,主要是一些地塊有多重複雜屬性,導致房企拿地意願不強烈。加上最近信託等資金監管嚴格,也導致房企對總價較高的地塊謹慎了許多。預計下半年在樓市持續降溫背景下,土地流標現象還將繼續增多。

流拍和低溢價土地頻現

一直以來,土地都被喻為是房企的“糧食”,相比往年,今年以來全國土地流拍現象尤為“頻繁”。8月1日,成都、溫州、天津3地同時出現土地流拍。當天,成都5宗土地競價出讓,其中4宗順利出讓,編號為DJY2018-07(0507)的地塊流拍;溫州蒼南縣龍港新城出讓3宗相鄰商住地,其中2宗因無人報價而流拍;天津出讓位於高新區、濱海新區的三宗地塊,其中2宗地塊成功出讓,另外1宗也因無人報價而流拍。

7月27日,廣州公共資源交易網掛出從化兩宗地塊,起始總價1.46億元。據悉,該地塊曾6度流拍,與去年7月26日首次掛牌價格相比,本次掛牌足足下降了1.5億元,樓面價從去年的每平方米7899.6元降為每平方米3309.6元。

蘇州主城區在7月23日迎來下半年首場土拍,共有6宗地塊出讓,競拍還未開始便宣佈已有3宗土地流拍。6月28日,安徽阜陽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出讓3宗地塊,總面積21.66萬平方米,最終全部流拍。就在當天,位於北京朝陽區焦化廠地塊因無人報價而流標,這已是北京今年第7宗流標地塊。

就當下土地流拍現象頻現的原因,億翰智庫研究總監於小雨對中國建設報分析表示,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在去槓桿大環境下,房企的資金面承壓,拿地的謹慎性和敏感性增強;二是流拍土地的配建、自持等增加企業資金壓力的條件較多;三是部分地塊地理位置偏遠,位於非熱門地區。

除土地流拍現象頻現外,今年以來成交的土地平均溢價率也不高。機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土地市場成交價格的整體溢價率明顯回落,低於2015年至2017年間平均30%的溢價率,許多熱點城市土地溢價率保持在10%左右。以7月為例,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全國300個樣本城市土地平均溢價率為13%,較上月減少3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下降22個百分點;其中三四線城市土地平均溢價率為18%,較上月下降8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下降25個百分點。

土地流拍現象頻現,房企拿地補倉遭遇現實尷尬

房企拿地遭遇現實尷尬

土地流拍現象頻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房企面臨的諸多現實尷尬。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對中國建設報表示,當前資金面收緊,部分房企在拿地方面沒有優勢。同時,土地出讓的限制條件過高也是房企放棄競拍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北京流拍的住宅地塊為例,地處遠郊區且具有多重複雜屬性,從而導致房企拿地意願不強烈。”張大偉表示。

具體來看,8月1日成都流拍地塊用途為其他服務設施用地,要求僅用於修建醫院和康療養項目,容積率不大於3。深圳前海6月流拍地塊要求配建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公寓物業,產權歸前海管理局;宗地辦公物業自取得工程竣工驗收備案或通過規劃驗收之日起,10年內不得轉讓,10年後僅限整棟轉讓;地塊不接受聯合競買,競買申請人控股股東最新財政年度的總資產不低於500億元港幣。

此外,北京朝陽流拍的商辦地塊雖緊鄰地鐵站,但周邊以住宅小區為主,商業規模較小,對於商業和辦公地塊來說無太大優勢,並且該地塊起始樓面價每平方米2.79萬元,要求50%自持20年。廣州從化6度流拍地塊的土地使用權終止日期為2065年1月,剩餘使用年限已不足47年。

雖然房企拿地顯得較為“保守”,但補庫存的意願並沒有降低。根據財政部數據,今年上半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達26941億元,同比增長43%。“雖然一二線城市調控政策嚴格,但對於房企來說,為了加大銷售額,依然會集中拿地。預計2018年一二線土地市場成交依然將維持高位。”張大偉說。

對於此階段房企拿地的策略,嚴躍進建議要研究過熱和過冷城市的市場特徵。“過熱城市要看市場是否存在透支現象,尤其是二線城市;而過冷城市要看未來是否存在反彈或補漲的可能,進而決定拿地策略和時間點。”於小雨則建議企業拿地重心可偏向於地價便宜、樓市逐漸體系性復甦的三四線城市,以及配套相對齊全和地價相對便宜的普通二線城市。

土地流拍現象頻現,房企拿地補倉遭遇現實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