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困住了自己,也困住了孩子——探索你情绪的来源|博士后谈育儿

你困住了自己,也困住了孩子——探索你情绪的来源|博士后谈育儿

你困住了自己,也困住了孩子——探索你情绪的来源|博士后谈育儿

Hi,你好,我是张香玲,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博士后。

你困住了自己,也困住了孩子——探索你情绪的来源|博士后谈育儿

上一期“懂规律,不焦虑”的话题中,我们聊了家长需要学习的三个方面的规律,包括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心理成长规律以及脑科学规律。如果家长懂得这些规律,就不会一味地责备孩子,而是会想办法去帮助孩子,同理孩子的感受,就会去做更多的对孩子成长有效的事情。

继续上期的话题,今天我们要谈的

非常重要,也是最最根本的一个规律,那就是“自我心智成长”规律。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曾经说过“人不是被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事情的看法困扰着”。

艾利斯创建了情绪ABC理论,这是什么意思呢?

  • A表示的是事件(Activity)

  • B表示的是我们自己的信念(Beliefs)

  • C表示结果(Consequence)

相同的事情,因为每个人内心坚信的信念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正是因为我们一些局限性的信念让我们产生情绪困扰。

跟大家分享一个我的真实案例。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做好了菜,先生回来后我们一起吃饭,先生说了句“你这道菜酱油放多了,不好吃。”我立刻怒了,拍桌而起,“不好吃你做呀,我辛辛苦苦做好了饭,你还说我做的不好吃!”然后是一晚上的冷战,而对方还觉得我实在是莫名其妙,他认为他只是描述了一个客观事实。

事后,我深入剖析了一下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人家就是说了说菜,我怎么就有那么大的怒火呢?我在和朋友分享这个经历的时候,很多朋友说,这种情况下她们会和先生平和地沟通,比如“那你说说这个菜怎么做更好吃?”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在听到先生说的话之后,我的大脑对这些信息做了扭曲——“说我做的菜不好就是说我不好,说我不好就是不爱我了”,并由此产生了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拍桌子、大吼来证明自己的强大。

经由这件事,我探究出了自己诸多“局限性信念”,包括“说我做的菜不好就等于说我不好”、“说我不好就是不爱我了”等等。如果你问我这些局限性的信念是从哪来的,它们是在我们小时候被身边的人影响、灌输的,是在成长过程中看到的,然后经过总结、归纳而一般化了,并且固化为自己坚信的东西。就是因为这些局限性的信念让我做出了如此夸张的反应。

再举一个例子吧。两位家长一起去参加家长会,因为老师面对非常多的家长,对于这两位家长没有照顾到。其中一位的想法是:“老师要和这么多家长沟通,没有听到我说的话,我等会再和老师沟通。”另一位则想:“果然是这样,孩子学习好,老师才会对家长热情;孩子学习不好,老师就爱答不理。”

两种不同的想法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会等待,然后再次去跟老师沟通;后者就退缩到一旁,暗暗埋怨孩子学习不好。不同的想法使这两位家长回到家后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也完全不同,前者就会把老师对于孩子的评价一一描述给孩子,也会告诉孩子还可以在哪些方面更努力;后者回到家垂头丧气,对孩子一顿埋怨,“都怪你,学习这么差,老师对我都爱答不理的,太丢人了。”

整个过程中,由于两位家长的信念不同,对待相同事件的反应也截然不同。而后面这位家长的孩子很可能会受妈妈这种局限性信念的影响,也会坚信“孩子学习好,老师对家长的态度就好;孩子学习不好,老师对家长态度就不好”,而这也就是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

可见,懂规律是多么重要,它可以让我们把自己看得更加清楚,明白自己的情绪是怎么来的。

也许你会问,这些规律之间有什么关联吗?其实是有的,自我心智成长规律是最根本的。因为,只有家长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在生活中更好地遵循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心理成长规律以及学习和脑科学规律。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全方位地提升,经由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你也将开启一段神奇的成长旅行。

多懂一些规律,就不会被外在纷扰所影响;多懂一些规律,才能让自己多几份笃定。

你困住了自己,也困住了孩子——探索你情绪的来源|博士后谈育儿

最后留个作业:

利用ABC法则探索自己的一个或者几个局限性信信念,欢迎家长朋友们在文末给我留言,分享您的感受和体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