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11日夜,志願軍發動橫城戰役。這次戰役,是整個第四次戰役東部戰線上的一場局部戰役,卻是扭轉三次戰役後志願軍不利態勢的關鍵一戰。此役之前,志願軍雖然一度打到“37線”附近,並佔領了漢城,但後勤補給困難及攻堅能力不足的弱點也充分暴露在敵人面前。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就是此時參透了志願軍的“禮拜攻勢”,並以磁性戰術斷然展開“霹靂行動”,對我軍展開大規模反攻。
圖:四次戰役中,因為後勤補給困難,志願軍戰士用土豆充飢
而更加不利的是,三次戰役後志願軍一線部隊傷亡巨大,早已疲憊不堪,而原定從國內補充的兵員尚未入朝,志願軍一時間在兵力和裝備上全面陷入劣勢。原本計劃發動春季戰役的志願軍無奈只能被動應戰。為爭取時間並打破李奇微的戰役佈勢,志願軍決定採取“西頂東放”的策略。具體來說就是,在西線由38軍和50軍負責在漢江南岸“背水而戰”,意圖牽制住敵人主力,為東線作戰爭取時間。而在東線作戰的39軍、40軍、42軍和66軍4個軍則擔負著打敵側翼的任務,希望能“四兩撥千斤”逼迫李奇微停止向北進攻,可謂扭轉戰局的關鍵一環。
圖:志願軍在漢江南岸頑強阻擊敵人的進攻
但當時的東線戰場上,敵軍在橫城和砥平裡地區形成了2個突出部,志願軍只能二選一,擇一個先打。此時,東線總指揮鄧華建議先打橫城,理由是橫城有大量美偽軍,選擇首攻可實現大量殲敵;但是西線總指揮韓先楚卻建議先打砥平裡,他認為此地雖然敵人不多,但卻是半島的“肚臍”要地,攻佔此地即等於割裂敵人東西兩線之聯繫,可謂關係戰役全局的樞紐。
圖:橫城反擊戰示意圖
極為罕見的是,一貫雷厲風行、殺伐果斷的彭老總也在此問題上猶豫了起來,甚至是四易其令。但在最後時刻,他還是支持了鄧華的建議,同意首打橫城。是役,擔負突擊任務的40軍118師大膽採用了“兩個團正面突破,一個團從中穿插到縱深”的戰法,全殲李偽軍21團,被西方軍事學家稱讚為“險棋、新奇”。而更大的驚喜在於,此次118師還全殲了1個美軍炮兵連,500多美軍僅3人倖存,創造了抗美援朝期間美軍犧牲人數最多的一仗。
圖:志願軍在橫城反擊戰中向敵發起進攻
李奇微將這個恥辱,歸咎於擔負護送任務的李偽軍難堪大用,他說“南朝軍隊在中國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往往對中國士兵懷有非常畏懼的心理,幾乎把這些人看成了天兵天將。”而志願軍在此次戰役期間的另一場得意之作,似乎也印證了李奇微所說不假。因為在1天后的一場戰鬥中,擔負穿插阻擊任務的39軍117師,獨自面對美2師和偽8師的輪番進攻。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偽8師很快便崩潰,117師不僅成功堅守陣地,而且還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一個師在一次戰鬥中殲敵最多、繳獲最多的紀錄(其中基本上都是偽軍所貢獻)。在這點上,就連偽軍自己的軍史也承認道,面對志願軍的大規模反攻,“前線國軍三個師頃刻潰散”。
圖:攀山越嶺執行穿插任務的志願軍一部
2月13日,著名的橫城反擊戰僅用時3天便以我軍大勝而結束。此後,鄧華派出分別隸屬3個軍的6個團向砥平裡發起進攻。但是由於李奇微的重視、美軍的死守,以及我軍進攻部隊指揮缺乏統一、攻堅缺乏利器、後勤缺乏補給等問題,砥平裡戰鬥最終無功而返,而這也意味著東線的反擊作戰未能從根本上破壞美軍的戰役佈防,志願軍被迫全線轉入防禦。
圖:橫城戰役期間,美軍在砥平裡搶構了密實的防禦工事
但是,作為東線反擊作戰的首戰,無論是從戰果上還是戰鬥進程上衡量,橫城戰役都是一場堪稱完美的戰役級戰例。在這場戰役中,志願軍共計殲敵1.2萬人,其中俘虜李偽軍7100餘人、美軍500餘人,這是抗美援朝戰爭中俘獲李偽軍數量最多的一次,也再次印證了李奇微對李偽軍戰鬥力的論斷。直至今日,此役依然是美國的史學家研究戰史的一個痛點,在各種文獻資料中都被有意無意地被略過,而後來官至四星上將的李奇微更是對其閉口不談。
圖:官至四星上將的李奇微
點擊“瞭解更多”進入“兵說軍迷裝”,總有你喜歡的軍旅用品。有情懷,還不貴!
閱讀更多 兵說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