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發展階段、政策環境、及市場現狀分析

驅動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邏輯包括三條:(1)產業發展已經到達了相應階段,底層關鍵技術相繼成熟,具備實現互聯網與工業融合的條件。同時,競爭的日趨激烈也驅動企業存在內部轉型需求;(2)政策支持。中央相繼出臺《中國製造2025》、《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併成立專項工作小組,一系列政策的落地都為產業發展提供了頂層文件的支持;(3)市場熱點。2018年是全面實施工業互聯網的元年,國家制定的三年行動規劃意味著2018-2020年工業互聯網平臺會有一個爆發式的增長,市場熱情也被引燃,相關概念股走勢強勁。

產業發展:關機技術成熟,企業存在轉型需求互聯網與工業的發展已經達到了相互融合的關鍵時點。互聯網誕生於1969年,最早應用於美國國防部。在過去的40年裡,互聯網經歷了因特網、萬維網,到新興的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和物聯網。而同時期工業製造經歷了單機數控、計算機輔助系統(CAD)、ERP和虛擬設計等過程。但在2000年以前,互聯網與工業製造是兩個獨立發展的體系。到了2000年後,互聯網與工業製造逐漸走向融合,物聯網和雲計算開始運用到工業製造環節,衍生出工業互聯網與智能製造。在工業互聯網的融合趨勢下,工業製造的趨勢逐漸從數字化向網絡化和智能化轉變,新一代技術驅動的產業變革已經開始。

互聯網與工業製造的各自發展與融合進程:關鍵技術發展成熟。工業互連網主要是工業與網絡的結合,工業方面對應著智能設備、傳感器等硬件設施。目前我國製造大國的地位毋庸置疑,製造業工業增加值保持穩定增長態勢,近幾年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等產業快速發展,硬件設施條件基本具備;網絡方面則對應著工業軟件,工業軟件是指在工業領域中應用的軟件,包括系統、應用、中間件、嵌入式等。工業軟件大體上分為兩個類型:嵌入式軟件和非嵌入式軟件。前者是嵌入在控制器、通信、傳感裝置之中的採集、控制、通信等軟件;後者是裝在通用計算機或者工業控制計算機之中的設計、編程、工藝、監控、管理等軟件。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17年中國工業軟件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412.4億元。關鍵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基礎。

企業存在轉型需求。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西方國家近幾年均提出了製造業迴歸的口號,美國的工業物聯網、德國的工業4.0均是這一戰略下的產物,而中國也提出中國製造2025用以應對日趨激烈的外部競爭。同時,國家經濟也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然而我國用工成本漸增,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3616元。在投資增速放緩、用工成本日益升高的背景下,企業也存在通過工業互聯網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的內生需求。

此外,隨著信息通信技術不斷髮展,信息通信技術與傳統制造業融合發展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2013年,工信部出臺《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第一次提出信息與工業的融合,目標到2018年,兩化深度融合取得顯著成效,全國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到82。隨後,國家相繼出臺《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三年行動規劃,並設立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審議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專項和重要工作安排,為產業發展提供頂層文件的支持。

其中2017年11月國務院發佈的《指導意見》:到2025年,我國基本形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到2035年,建成國際領先的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和平臺,重點領域實現國際領先;到本世紀中葉,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全面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前列。隨著綱領性文件的不斷落地,產業有望迎來發展良機。

並且,工業互聯網在當今市毫無疑問的熱點,產業處於風口浪尖。2018年是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元年,“工業互聯網”熱度不斷升高,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產業步入快車道。面對新的一年,工信部宣佈將開展工業互聯網發展“323”行動,打造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推進大型企業集成創新和中小企業應用普及兩類應用,構築產業、生態、國際化三大支撐,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再上新臺階。根據工信部的統計,2017年我國工業互聯網規模為5700億元,並預計2020年突破萬億元。

另外,在資本市場上多家工業互聯網概念標的自2017年初以來的漲幅也遠超同期指數,以用友網絡、匯川技術為代表的公司累計收益率超過60%,同期上證綜指僅上漲5%。考慮到國內製造業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自動化改造需求強勁,以及國家層面對機器人行業的鉅額補貼,機器人行業的市場需求會比較好。未來的投資機會有望逐步從硬件和軟件兩個層面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