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銀行不再縮表

1、2017年,有100多家銀行主動縮表。從上市銀行來看,2016四季度以來共有7家銀行、11次縮表,銀行縮表的主要方式:減少應收賬款類投資和同業資產。

2、2018年銀行業資產增速放緩,資產端結構調整勢在必行,但縮表概率不大(為什麼?原因詳見後文)

一、2017年以來,銀行資產增速放緩

(一)、銀行業整體而言,資產增速放緩

銀行業整體來看,縮表趨勢並不明顯,但資產的增長率明顯放緩。商業銀行資產同比增速回落,大型銀行資產增速趨於穩定。股份制銀行資產增速有史以來首次低於大型銀行,從2016年年末的15.8%環比下降到3季度10.58%。2017年3季度較2016年年末,大行資產增速下降2%,但是3季度已經開始企穩;而股份制和城商行資產增速持續回落,前者回落11%,後者回落8%,股份制銀行資產增速降幅最大。而且3季度,股份制銀行資產增速有史以來,首次低於大型銀行,股份制資產增速為7%,大型銀行為9%。這可能是由於股份制銀行同業業務和非標業務佔比更高,受監管影響更大,從而導致資產同比增速低於大型銀行。

2018,银行不再缩表

(二)、上市銀行資產增長率明顯下降

上市銀行2016年四季度以來資產增速明顯下降,但截至2017年三季度,增速已趨於穩定,無繼續下降至資產負增長的趨勢。

從同比增長率來看,上市銀行總體同比增速從13.41%降至8.52%。其中,大行和農商行降幅較小,同比增速下降了2%-3%;股份行和城商行降幅較大,同比增速下降了10%。

從季度環比增長率來看,上市銀行總體環比增速從3.36%降至0.82%。其中,股份行降幅最大,從5.45%降至0.09%,其中2017年第一季度降幅最大,隨後增長率穩定在接近於0 的水平;城商行2017年第二季度資產增幅降至最低點0.41%,但三季度資產增長率回暖,上升至2.06%;大行2017年二季度的增速大幅下降,從3.67%降至1.65%,三季度環比增速繼續下降至1%;農商行和上市銀行總體變化趨勢類似,在2017年二季度增速降至1.42%,三季度增速回升至1.67%。

2018,银行不再缩表

具體至每家銀行來看,同比增長率下降,但僅有中信銀行2017Q3同比負增長;每季度的環比負增長的現象更為明顯,7家銀行有明顯的縮錶行為。

五大行總資產無顯著的下降趨勢,僅建行在2017年第二季度總資產略微下降0.01%,中行2017年第三季度略微下降0.02%,資產擴張放緩。工行、農行和交行並未縮表。這可能是因為五大行同業業務、非標業務相對較少,受政策影響較小。

股份制銀行的縮表意願更為強烈,中信銀行從2016年第一季度以來,有4個季度的總資產負增長,縮表力度最大;民生銀行連續兩個季度縮表,2017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資產均為負增長,增長率分別為-3.18%和-0.95%;光大銀行也連續兩個季度縮表,縮表力度略遜於民生,分別下降-2.26%和-0.08%。

城商行中,上海銀行縮表力度大 ,2017年第二季度的總資產下降3.98%;其次是江蘇銀行,2017年第二季度資產下降1.25%。農商行中,無錫銀行2017年第二季度總資產下降2.94%,張家港行2017年第三季度總資產下降2.37%。

2018,银行不再缩表

從2016年7月以來,縮表力度較大的銀行有7家,分別是股份制銀行中的民生、中信和光大,城商行中的上海和江蘇,以及農商行中的無錫和張家港。中信銀行縮表力度最大,4期內有3期降低了資產總量;其次是民生和光大,連續2期降低資產總量;最後是城商行和農商行,有1期總資產負增長。

2018,银行不再缩表

二、銀行縮表的主要方式:減少應收賬款類投資和同業資產

(一)、銀行的資產類型

本文按照銀行各項資產的類型和佔比,將資產主要分為六個部分:發放貸款和墊款、金融資產(除貸款和應收類)、現金及存放中央銀行款項、同業資產和剩餘的其他資產,並判斷在2018年的監管環境和經濟環境下,會有怎樣的增減變化。

2018,银行不再缩表

(二)、中信銀行的近5個季度的縮表情況

中信銀行是上市銀行中縮表的先驅,從2016年四季度至2017年三季度有3個季度總資產負增長,主要由於應收款項類投資和同業業務資產的減少。

中信銀行總資產連續3個季度環比下降,2017年一季度環比下降幅度最大,有3.02%;2017年第三季度資產總量降到最低,達55,370億元。從各類資產來看,發放貸款和墊款的數量最大,且每季度穩步增長;金融資產排名第二且穩步上升,2017年三季度達到最高點9,417億元;應收款項類投資排名第三,降幅巨大,從2016年三季度的10,772億元下降至5,819億元,降幅達50%;現金及存放中央銀行存款排名第四,穩中有降;同業業務佔比第五,但波動幅度大;其他資產佔比最低,且較為穩定。

2018,银行不再缩表2018,银行不再缩表

進一步分析中信銀行總資產下降的緣由,主要是因為應收款項類投資和同業業務資產的減少對總資產的減少。

1、應收款項類投資是導致2017年二、三季度總資產負增長的主要原因。二季度應收款項類投資環比下降20.90%,導致總資產下降3.86%;三季度環比下降30.84%,導致總資產下降4.59%。

2、同業業務資產收縮是導致2017年一季度總資產負增長的主要原因、二季度資產負增長的次要原因。一季度同業業務資產環比下降40.79%,導致總資產下降3.76%;二季度同業業務資產環比下降18.13%,導致總資產下降1.02%,是二季度總資產下降的次要原因。

2018,银行不再缩表

(三)、其他上市銀行的縮表方式

2016年6月以來,共有7家銀行、11個縮表樣本。其中中信銀行有3個季度縮表,民生銀行、光大銀行有2個季度縮表,上海、江蘇、無錫和張家港有1個季度縮表。表5計算了各類資產的變動對總資產變動的貢獻度。

從縮表方式來看,基本為減持應收賬款類投資和同業資產。同業業務、非標業務監管趨嚴,限制了業務的發展。有73%的樣本採用降低應收款項類投資的方法,82%的樣本採用降低同業業務資產的方法。通過金融資產來降低總資產的樣本比例只有36%,但江蘇銀行在2017年第二季度時,通過大幅減持金融資產(對總資產貢獻度-5.18%),實現縮表目的。

銀行在縮表時,仍然保證了利潤率更高、更受政策鼓勵的貸款業務增長,目的是維持較高的利潤水平。在總資產擴張受限的情況下,在資產配置時傾向於持有利潤更高的資產,從而通過提高收益率來維持較高的利潤水平。貸款的收益率比同業業務、債券等都要高,因此銀行會增加對貸款的配置。

2018,银行不再缩表

三、銀行資產端結構調整原因:監管和業績雙重壓力

2017年以來,對銀行考核監管愈發趨嚴,對資管業務、同業業務、流動性管理等方面頻出重拳,銀行的資產端和負債端均承受一定的壓力。因此,銀行資產增速放緩、部分銀行縮表的原因為:其一,流動性考核趨嚴,鼓勵銀行迴歸傳統存貸業務,提高存款佔比和貸款佔比,減少對主動負債和非信貸資產的依賴;其二,同業業務、非標業務監管趨嚴,業務限制帶來相關資產增速放緩或負增長;其三,加息預期下,資金成本上揚,資產端更多的配置高收益資產,減少對低收益資產的投資,以維持收益水平。

(一)、MPA考核和流動性新規引導銀行增加貸款配置

首先,流動性監管趨嚴,流動性新規均引導銀行對資產負債表進行調整,加大存貸款業務佔比,以滿足指標要求。新的流動性管理辦法,總體上鼓勵銀行迴歸傳統存貸業務,提高存款佔比和貸款佔比,減少對主動負債和非信貸資產的依賴;在負債端多尋找存款為主的中長期負債,減少對同業拆入、同業存單、應付債券的依賴程度;在資產端,貸款>存放同業>買入返售>債券、股權等。新流動性管理辦法下,鼓勵銀行更多配置信貸資產,要求銀行調整資產端配置,以滿足監管要求。

在新流動性指標要求下未達標的商業銀行,面臨調整資產端結構的壓力更大。根據目前25家上市銀行流動性匹配率測算結果來看,流動性匹配率低於100%的銀行未達標。交通銀行、所有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以及股份行中的常熟、江陰、張家港,未達標準,未來資產端調節壓力較大,可能會增加貸款佔比、降低金融資產佔比。對於貸款總額度增長受限的銀行,由於非信貸資產的減少,資產總量可能減少。

2018,银行不再缩表

(二)、銀監會連續出臺監管辦法,直指整頓非標亂象和同業亂象

1、資管新規下,預計非標資產規模下降。

資管新規統一同類資管業務監管標準,尤其強調控制槓桿和打破剛性兌付。目前銀行理財的期限普遍在1年以內,而非標資產往往是跨年度的“類信貸”業務,短的期限為3-5年,長的可以達10年。因此我們預計未來銀行理財投資非標資產的規模會下降,但由於非標業務期限較長,因此短時間大幅下降的情況難以出現。

非標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上列報在應收款項類資產,我們認為應收款項類資產佔總資產比例較高的銀行,受資管新規影響較大。股份制銀行中的興業銀行應收/總資產為30.4%,城商行中的南京銀行應收/總資產為21.58%、貴陽銀行應收/總資產為22.45%,應收款項類投資遠高於同行業,面臨較大的減少應收款項類投資壓力。

2、同業監管下,預計同業資產規模下降。

2017年以來,銀監會針對同業業務出臺多項政策,監管思路是去槓桿、去通道、防風險。在嚴格的監管下,銀行的同業業務面臨收縮壓力。2017年6月以來,各家銀行已受監管影響逐漸降低同業資產佔比。截至2017年9月30日,只有部分銀行同業業務資產佔比較高,未來面臨減持壓力。杭州銀行同業業務資產/總資產的比例超過10%,交通、平安和北京同業業務資產佔比9%,未來需進一步降低同業資產比重。

2018,银行不再缩表

(三)、資金成本上升,促使資產結構調整

從負債端來看,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吸收存款、同業負債和發行債券,其中吸收存款成本最低,同業負債的成本較高,發行債券成本最高。2018年,由於對於央行加息的預期,吸收存款和發行債券的成本將進一步提高。同業存單在市場上調和發行監管趨嚴的政策疊加下,同業負債的成本也將上行。由於資金成本的上升,為維持盈利水平,銀行將主動調整資產結構,更多配置高利潤業務。

1、資金成本上升,低收益資產投資減少。

同業業務收益較低,資產端減持。同業資產有期限短、風險低、收益低的特點,當資金成本上升時,可能導致收益和成本的倒掛。因此,在預計到未來利率走高、負債成本上升的前提下,銀行會提前調整資產端結構,減少低收益的同業業務。從2017年二季度數據來看,上市銀行的同業收益率位於2.16%至4%之間,低於貸款收益率。

進一步分析,交通、興業、浦發、民生、寧波、無錫和張家港的同業業務淨利潤率小於0.5%,同業業務收益率較低。其中,交通和民生的同業業務,不僅收益率低,且同業資產持有比例還高於行業平均水平,預計將減少對同業資產的投資。交通銀行同業收益率與綜合成本率之差只有0.28%,但同業資產卻佔了總資產的9.57%;民生銀行同業收益率與綜合成本率之差為0.26%,但同業資產卻佔了總資產的5.33%。2018年一旦央行加息,綜合成本率進一步上升,交通和民生面臨較大的減少同業資產佔總資產比重的壓力,否則將面臨同業業務收益低於成本的情況。

2018,银行不再缩表
2018,银行不再缩表

2、貸款佔比持續上,以高收益率彌補資產增速放緩。在銀行業整體增速放緩的情況下,貸款佔總資產的比重持續上升,在總資產擴張受限的情況下,更多的迴歸貸款業務,以更高的收益率來彌補總資產水平增速的下降,從而保持穩定的淨利潤水平,預計2018年貸款佔比將繼續上升。

從2016年四季度以來,銀行總體的貸款同比增長率趨於穩定、略有下降,但各類銀行的貸款同比增長率趨勢不明,城商行上行、股份行下行、大行和農商行趨於平穩。然而,貸款佔總資產比重有明顯的上升趨勢,說明:在總資產擴張受限的情況下,更多的迴歸貸款業務,以更高的收益率來彌補總資產水平增速的下降,從而保持穩定的淨利潤水平。

2018,银行不再缩表

四、銀行業18年縮表概率較低

我們認為,2018年銀行業資產增速放緩,資產端結構調整勢在必行,但縮表概率不大。

資產端結構調整是因為:銀監會的流動性考核引導銀行增加貸款配置、減少對金融資產投資,同業管理新規壓縮同業市場業務、非標管理辦法則限制了應收款項類投資業務的增長,且加息帶來資金成本上升、銀行資產端加大對高收益資產的配置。

縮表概率不大是因為:

1、資管新規在短時間內難有重大影響,應收款項類投資不會短期內快速下降。因為非標資產往往是跨年度的“類信貸”業務,短的期限為3-5年,長的可以達10年。


2、同業業務資產在2017年已大幅降低,多家銀行已調整到位,僅剩杭州、交通、平安和北京同業業務資產佔比超過9%。2018年,銀行大量減少同業業務的概率較低。


3、對部分銀行而言,應收款項類投資和同業業務資產也可能增加。資管新規之後,部分表外的資管業務可能移到表內,從而增加應收款項類投資;同業業務收益較高且尚未達到同業業務量規定上限的銀行,也會進一步增加同業業務資產。

五、投資建議

1、繼續堅定看好銀行股確定性向上行情。

17年年底提出:1季度銀行股確定性向上,核心邏輯有三點支撐。隨著1月25日普惠金融定向降準釋放出3000億以上流動性,2月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釋放2萬億流動性,銀行股行情逐步地從估值修復邏輯過度到流動性驅動邏輯。我們認為:行業合理的18年PB中樞為1.2倍PB,目前是1倍PB,銀行板塊還有繼續至少20%以上修復空間。

2、18年,上市銀行不會再縮表,驅動ROE回升

另外上文中論述清楚:18年上市銀行不會再縮表,行業資產增速雖然放緩,但是資產增速將高於資本整體的增速,銀行業的權益倍數將企穩回升。在銀行業盈利增速環比回升北京下,行業ROE將ROA和權益倍數的雙重驅動下,穩步回升,帶動行業估值中樞長期上行。

3、我們看好1季度銀行股行情,2季度風險點相對較多。

看好1季度的核心原因是:資金利率下行帶動銀行股估值修復;“三點支撐”(流動性、估值、業績);週期復甦。

其一、流動性支撐,定向降準釋放3000億以上流動性,“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也將釋放出1.5萬億到2萬億的市場流動性;流動性風險下降,資金利率下行,帶動銀行股估值修復;

其二、業績支撐,17年1季度NIM觸底,18年1季度NIM同比增速較大,1季度信貸投放規模相當於全年信貸量的30%-40%;

其三、估值優勢明顯,17年年末沒能完成估值切換,18年年初完成估值切換。2季度風險點主要是:政策風險、流動性風險、不對稱加息風險。

4、隨著張家港銀行的正式解禁,銀行次新股將迎來一波不錯上漲行情。

高估值和解禁壓力始終是市場對其詬病的主要方面,但是隨著銀行次新股第一輪解禁完成,其解禁的壓力漸次消除,下次解禁需要到2019年,兩年後。而且從北京、南京、寧波第一次解禁後的市場表現來看,第一次解禁後,股價都有一波相當不錯的上漲行情。

5、估值優勢依然存在,上漲行情尚未結束。

我們預測17/18年行業淨利潤同比增長5%/7%;17/18年行業ROE為14.5%/16%,對應PB的中樞在1.2倍。截至2018年1月31日收盤價,老16家上市銀行平均的17/18年PE、PB分別為:8.3/7.7,1.11/1。

基於資產質量改善、業績高增長、零售優勢、基本面出現拐點,我們重點推薦:招行(18年13倍PE,42元)、寧波(18年1.8倍PB,24元)、南京(18年1.4倍PB,12元),光大(18年0.9倍PB,5.5元)、民生(18年1.1倍PB,13元)、農行(18年1倍PB,5元)和上海(18年1.1倍PB,20元)。

更多精華爆文(點擊鏈接直接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