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和親政策」屢屢奏效,會帶來何種效果

古代的“和親政策”屢屢奏效,會帶來何種效果

漢藏和親

和親即是聯姻。在古代這種聯姻成為一種政治行為,借這種聯姻來擴大自己的勢力,來謀求家世、家族的利益,甚至發展至國家層面。和親,名義上是為了停止民族、國家間的戰爭,彼此摒棄仇怨,和平共處的外交手段。外表看似乎有著愛情的韻味,實則是軍事、政治協調策略的靈魂。和親雙方當事人心中藏著對方“為我所用”的算計,而犧牲品就是那些沒有話語權的女人。

古代的“和親政策”屢屢奏效,會帶來何種效果

昭君與單于和親

回顧中國歷史,早在周襄王(公元前651~前619年)時期王欲討伐鄭,怕自己實力不足,遂娶狄女為皇后,聯合戎狄兵力共同討伐鄭地,繼而雙方各自得到土地和財富。這是中國史料上可見的最早的和親事件。很顯然,和親不過是雙方為了贏得利益需要的一種手段。此後,無論是漢、唐還是宋、明、清,為了緩和國界周邊緊張的民族關係,和親成了慣用的手段。

古代的“和親政策”屢屢奏效,會帶來何種效果

與匈奴和親

所謂的和親政策,並不是為政者突發奇想的政策,它受到帝王的青睞是有歷史根源的。試想當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不足以輕鬆抵禦外來的入侵時,便會採取軟化敵人的政策。一種是以錢財誘惑對方,只有彼此能和平相處,一方就會奉上足夠的金銀珠寶供另一方享用;第二種是以和親的方式來表示尊敬、喜愛。如此方嫁個公主給彼方,或者把此方的發達技術傳授給彼方,彼方看在這些好處的薄面上,就能和和氣氣。一旦雙方達成共識,可以攜起手來打敗共同的敵人。

古代的“和親政策”屢屢奏效,會帶來何種效果

與匈奴和親

在唐朝初期,通過和突厥的和親,招攬突厥貴族進入皇族,帝王賜給高官厚祿。表面上看似突厥人受到優待,實際上是唐朝政府乃是使用“糖衣炮彈”來同化突厥,令其再無反抗之心。再者,有了突厥人的支持,一些漠北、漠西的少數民族就不再敢輕舉妄動,唐王朝就省去了很多力氣去應付外患。在當時,有許多少數民族,還主動到唐室請求賜婚,願做漢家女婿,從中原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增強自身的實力。

古代的“和親政策”屢屢奏效,會帶來何種效果

t唐與回紇和親

那麼,總結和親政策仍舊是一句話,攀親雙方無非是希望對方“為我所用”,一旦這種互相利用失去了平衡機制,某一方再無價值可言,和親便再也成不了和平的手段,戰爭才是決定最後結局的方法。不過,我們不能否定和親政策在客觀上促進了中華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在不同時期,它確實保護了人們免受戰爭的掠奪和苦難。

和親在當時具有避免戰爭,走向和平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