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其人其事,爲何選擇投湖自殺?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1927年6月2日,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於昆明湖,年僅51歲。

王國維是中國新史學的開山者,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字學上均有成就。法國著名學者伯希和曾說:“中國近代之世界學者,惟王國維及陳(陳垣)先生兩人。”

王國維其人其事,為何選擇投湖自殺?

王國維

1877年12月3日,王國維生於浙江海寧。

王家先世為北宋名將王稟,金將完顏宗翰攻太原時,王稟堅守250餘日,城破而死。

元代以後,王家以農商為業,王國維的父親王乃譽古文化功底頗深,卻“名不出於鄉里”,以遊幕所得,中年後投資茶漆、生絲等貿易,並有田租、房租收入,尚稱溫飽。

王乃譽喜收藏,“遍遊吳越間,得盡窺江南北諸大家之收藏”,且好新學,曾想在家鄉設置炮臺,以保護鄰里。王乃譽的女婿(即王國維的大姐夫)陳汝康是翰林院庶吉士,參加過康有為的“公車上書”,“巍然列名於強學會”,後因戊戌變法遭禍,回鄉避難,35歲便病逝了。

王國維天性聰穎,卻不擅考試,兩度科場遇挫,僅得秀才出身。王國維後在上海東文學社學習,半年後因考試成績“不及格”,差點被開除。

1902年2月,羅振玉資助王國維赴日,王就讀於東京物理學校,但王國維不喜歡幾何等課,且患腳氣病,半途而廢,故王國維日語口語不佳。

王國維其人其事,為何選擇投湖自殺?

羅振玉

1898年2月,在《時務報》中當書記的徐家腥辭職,推薦正在鄉間靠教書餬口的同鄉王國維替代,王因此到了上海。

《時務報》倒閉後,羅振玉安排王國維到《農學報》工作,還任王為東文學社庶務,月薪30大洋。

王國維早年醉心於叔本華、尼采的唯意志論,羅振玉勸道:“尼采諸家學說,賤仁義,薄謙遜,非節制,欲創新文化以代舊文化,則流弊滋多。”王國維“聞而懼然”,從此轉向國學。

1905年秋,羅振玉入清廷籌備中的學部就職,仍提攜王國維,但王科名太低,又值父喪,到1907年才入學部編譯圖書局當編輯。在學部期間,王國維完成了大量譯著,名聲鵲起。

清朝滅亡後,羅振玉邀王國維再度訪日,寄居京都近5年,早晚相伴,研究學術。日本學者梅原末冶回憶說:“羅先生家裡人多得簡直不可思議,其中有一位其貌不揚,說話口吃,看起來倒是讀書人的樣子。他好像非常專心地寫著什麼,這人就是王先生。”

1916年2月,王國維應聘回國,蔡元培托馬衡請王到北大任教,王國維不肯去,後勉強接受通訊導師一職,卻不願受薪。

很多人以為王國維“甘當遺民,恥食周粟”,其實王此前諮詢過羅振玉和沈曾植,二人曾是清廷重臣,均支持王到北大任教。王國維不去,可能與不善教學有關,商承祚曾說:“王為浙江海寧人,談吐時滿口鄉音,聞者多不易懂,又因不長於口才,言時期期艾艾,與其文筆,判若兩人。”

王國維不擅交流,平生友人極少。

王國維其人其事,為何選擇投湖自殺?

胡適

1918年12月初,沈曾植將一些古籍資料交王國維審閱,讓他翻印,王國維認為都是贗品,又不好明說,過了一段時間,回覆道:“有人說這些東西是贗品,我從文章上看,也覺得有未妥處。”

沈曾植隱而不發,聊到日本漢學時,影射說:“日本人尚知敬重老輩,今中國北京已非昔比,上海人則更驕,如漢刻一事,彼輩竟斷定為偽。餘因知上海評價書畫皆由掮客把持,學術亦由一種人把持內,學術上之物非由彼輩出者,皆斥為偽也。”

王國維此後不願再去沈曾植處,以至於“因疑生畏,觸目皆是幻影”“非精神異常,又何至於此”。

1919年5月,王國維長子王潛明娶了羅振玉的三女兒,在羅的推薦下,1923年,王國維成了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得了五品銜,還可“在紫禁城內騎馬”。王國維給溥儀上呈過《籌建皇室博物館奏摺》,希望開放故宮。溥儀被馮玉祥趕出故宮時,王國維深表不滿,從此仇視馮玉祥。

1925年,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欲聘王國維,王依然拒絕,胡適找到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讓他請溥儀幫忙,溥儀果然下詔,王國維只好服從。清華國學院的主任是吳宓,但初期“院務草創,梁陳諸先生均未在校,一切規劃均請示(王國維)先生而後定”。

王國維其人其事,為何選擇投湖自殺?

梁啟超

在清華期間,王國維與梁啟超之間關係微妙,梁曾想驅逐王國維,但梁啟超也多次對王的學識表示讚賞。二人個性不同,梁主張文藝為現實服務,王則主張文藝為美服務。

1926年底,王潛明因病去世,羅振玉的女兒直接回父母家,並表示不願受王家一金,連王潛明的遺款和撫卹金都不要。王國維寫信給羅振玉抱怨道:“以當受者而不受,又何以處不當受者?是蔑視他人人格也。蔑視他人人格,於自己人格亦復有損。”

羅振玉有恩於王國維,且性格強勢,見信後大怒,宣佈與王斷交,但後來又寫信表示撫慰。

1927年2月15日,溥儀在天津慶祝生日,王國維前往“覲見”,遇到了羅振玉,兩人均未發一言,“返京後,(王國維)憂傷過甚,致患咯血之症”。

1927年6月2日上午8點,王國維像往常一樣到辦公室,9點時向別人借了5元錢,僱車前往頤和園,購票入內,在排雲殿魚藻池前吸了一支菸,乃投湖而死。

陳寅恪認為,王國維是以死為中國傳統文化招魂,故“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此說陳義太高,未必是直接原因。

王國維其人其事,為何選擇投湖自殺?

陳寅恪

當時北伐軍即將攻入北京,人心惶惶,王國維的學生薑亮夫去見王國維,王問:“有人勸我剪辮子,你看怎樣?” 姜勸慰了一番,王說:“我總不想再受辱,我受不得一點辱。”

吳其昌等勸王國維暫避山西,王說:“不要為我擔心,到時候我自有辦法。”這個“自有辦法”是不是指自殺,很難斷定。

至於“再辱”,必相對於前辱而言,或指清朝滅亡,或指王國維曾剪辮,或指馮玉祥捲土重來。也許,答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王國維之死標誌了一個時代的斯文、操守與蘊涵的最終凋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