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人都對得起你的善良:惡意

不是每個人都對得起你的善良:惡意

01

不記得這是讀東野圭吾的第幾本書,開篇依舊能抓住人,用第一人稱介紹,描述的特別有鏡頭感,整個畫面慢慢打開,故事也就開始了。

野野口是位作家,來看望即將出國的老同學兼朋友的日高先生。通過野野口與對方的接觸,我們對日先生高印象很不好。

生活裡有時候明白,認識一個人不應該通過別人的嘴,而是自己的認知,可是看書還是會被帶跑,當然,這也是作者的意圖所在。

日高先生因為鄰居的貓很煩,悄悄下了毒丸,瞞著太太藥死了貓。之前寫了一本挺火的書,因為描述的欺凌事件的主人公和現實裡一個罪犯很相近,被犯人親屬追著要說法。

日高作為一個成名作家,在這裡的生活即將結束,打算和二婚的妻子一起去澳洲常駐,看起來這些小麻煩並沒有對他造成多大的困擾。

野野口當天再次折回,發現了日高先生的屍體。有人被殺是意料之中的事,東野作品裡不死人才是少數。可是,在我幼稚的認為,嫌疑人是養貓鄰居和上門要說法的罪犯妹妹當中時,第一次反轉開始。

02

辦案警員是野野口當教師時曾經的同事,憑著職業警覺,他一開始就將第一時間發現屍體並報案的野野口也鎖定為嫌疑人,並在簡單對話後加深了對野野口的懷疑。後面部分就不再是以野野口為第一人稱的介紹了,頓時畫風大變。

野野口不在場證明很快被推翻,約見出版社編輯,是臨時改時間的,為了欲蓋彌彰,而中途接到的電話,也只是電腦設定傳真機的播出。

這是目前讀過唯一一本,很快就確定兇手的小說,可是依舊有反轉的劇情在等著你,後面需要解決的是,作案動機究竟是什麼?

這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書名就是惡意,究竟是誰的惡意,怎樣的惡意,為什麼會有這種惡意?

野野口試圖用各種方法混淆視聽,留下若干線索,讓人以為自己是日高的槍手,和日高先生的前妻關係不明,被威脅將自己的創意,文稿給了日高,成就了對方。自己毒死了日高鄰居家的貓,還在日記裡嫁禍給日高,只是為了讓世人對日高憎惡。

最高明之處在於,野野口布了局,等別人跳,希望別人得出結論,而自己始終閉口不答,除了認罪。

有人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有時也未必,野野口知道自己得了絕症,可能時日無多,即便被判刑很快就能出來就醫,所以更加有恃無恐,醞釀了多年,殺了人,還要將對方黑化。

這到底是什麼仇,什麼怨?

03

在不斷的調查取證中,真相漸漸浮出水面,藤尾為首的惡勢力團體在學校就稱霸一方,經常欺凌其他學生,野野口從受害者,變為跟從者,協同做壞事。日高才是見義勇為,以德報怨的正能量好少年。

拿破崙說過:有才能往往比沒有才能更有危險;人們不可能避免遭到輕蔑,卻更難不變成嫉妒的對象。

儘管日高並不在意野野口幫著壞人做事,還就過野野口一次,儘管日高在野野口辭職後,眼高手低作品一般,還念舊情幫著聯繫出版社編輯。做了這麼多,依然改變不了野野口對日高的嫉妒,怨恨,這根本就是日本農夫與蛇的故事。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嫉妒,是一種迫害的傾向,而且通常包括著瘋狂在內。

野野口正是這樣的人,“我就是看他不爽”,這句話道破了殺人動機。

“我就是嫉妒你,看你不爽,你知道我過去猥瑣不看的一切,不僅幫我保密,還對我那麼友善,你總是那麼陽光開朗,幫我實現理想。可是我依舊恨你,因為我不能擁有你所得到的一切。我得了癌症,也不會讓你好好活著。”這就是兇手野野口的真實想法。

04

比被欺負更可怕的,是向黑暗勢力妥協,是對美好的善良的東西產生了抗體,從而一路在狹隘陰暗的路上走到底,不能回頭。

像藤尾一樣囂張的壞人,很容易引起大家注意,而野野口一樣,外表普通,行為規矩,但內心充滿惡意的人,才會被我們忽視,才是最最可怕的。

我們最後驚訝於這種莫名的惡意,卻又覺得非常真實,生活裡莫名會對你不爽的人很多,可能僅僅是因為過的比他好。

忽然又想到了今天那個燒死女主人和小孩的保姆,被宣判了死刑。可是她給這家帶來的傷痛依舊無法抵消。

一個人對自己不滿意,不自信,對周遭的一切就會充滿敵意,沒有誰能真正幫得了他。

每個好心人也要注意,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你溫柔以待,不是每個人都對得起你的善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