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三王——王秀蘭

汴京三王——王秀蘭

王秀蘭,河南省民權縣人。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豫劇祥符調名旦,9歲在開封學藝,早年主要活動在豫西和陝西,四十年代就名揚劇壇,蜚聲陝甘豫地區,在舞臺上活躍了半個多世紀,系豫劇界難得的一位正工青衣演員。和陳素真、常香玉、司鳳英、馬雙枝、史彩雲、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姚淑芳、李景萼、桑振君被譽為豫劇十二大名旦。在豫劇界享有很高的藝術聲譽。與王素君、王敬先合作近20年,三人並稱為“汴京三王”。王秀蘭一生淡泊致遠、執樸守拙、低調做人、不事張揚、雖懷蘭質竹品,卻因身居幽谷而使她 一生對豫劇事業所做的貢獻及在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鮮為人知。

汴京三王——王秀蘭

王秀蘭學藝階段的開封,名伶雲集,其演出讓王秀蘭深受薰陶。馬雙枝的《皮襖記》,陳素真的《三上轎》,司鳳英的《洛陽橋》,史彩雲的《汾河灣》,男旦前輩張芳金(水上漂)的《擔水桶》(即陰陽河)和金玉美的《抱琵琶》、《秦香蓮》等等,加上師父的嚴教,義父的傾囊而授,王秀蘭奠定了堅實的祥符調根基。為了廣泛學習,提高自己的技藝,1940年夏王秀蘭毅然放棄了頭牌包銀的身價,來到西安豫秦戲院,甘願為常香玉當配角拉二套。二人合作長達四年,輾轉於陝西、甘肅、河南等地,親如姐妹,互相砥礪學習,配合默契。《秦雪梅》中,二人合演前後主角,《桃花庵》裡常的竇氏,王的陳妙善,《西廂記》常演紅娘,王演鶯鶯。當時的班裡,名伶聚集。常香玉、湯蘭香、馬雙枝、姚淑芳、宋淑雲、曹子道、王金玉(筱火鞭)、馬天德、趙錫銘等都是豫西調和祥符調的“好好”。兩種聲腔在舞臺上爭芳鬥豔,讓王秀蘭領略了眾多流派的藝術風采,她兼容幷蓄,博採眾家之長,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藝術。在與常香玉的合作中,王秀蘭掌握了豫西調深沉委婉的唱法,從常香玉、常香玉的父親張鳳仙那裡汲取了營養。唱河南墜子出身的祥符調前輩馬雙枝平易近人,技藝高超。王秀蘭尊她為師孃,每次馬演出,王秀蘭潛心學習她的行腔、吐字、拖韻、偷字閃板功夫。同樣的一段唱,馬雙枝往往加上幾個虛字、襯字,唱來別有風味,既不落俗套,又顯得字乖嘴巧。王秀蘭大受教益。她說“1956年河南省第一屆戲曲會演,我在《王金豆借糧》裡演嫂子,在唱腔處理上,把當年從馬老師那裡學來的東西用上了,效果很好,得到同行們的好評,自己還得到了一等獎。”

汴京三王——王秀蘭

汴京三王——王秀蘭

汴京三王——王秀蘭

汴京三王——王秀蘭

王秀蘭一生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舞臺藝術形象。演得最多、最成功的有兩類,一類是婀娜多姿的聰慧少女和端莊典雅的少婦,如紅娘、崔鶯鶯、秦雪梅、劉翠屏、王寶釧、孟姜女、柳迎春等;一類是純樸善良命運悲苦的下層勞動婦女,如秦香蓮、崔金定、趙五娘等。中年以後,又在《對花槍》、《忠良譜》、《三關排宴》、《楊門女將》中成功塑造了薑桂枝、岳母、佘太君等老旦形象。王秀蘭對待演出極其嚴肅認真,一登臺就全身心投入角色。演出前她畫好壯,穿好戲裝,就如痴如呆般靜坐一旁默戲,進入角色,不許別人打擾。用她自己的話說“靜坐養神,入戲三分”。這樣做是為了“變演員的我為角色的我”。

汴京三王——王秀蘭

晚年的王老師長期忍受病痛的折磨,因癌症與2010年永遠的離我們而去,享年85週歲,他的藝術卻永遠的留在了我們的心中,被我們所永遠的傳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