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三王——王秀兰

汴京三王——王秀兰

王秀兰,河南省民权县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祥符调名旦,9岁在开封学艺,早年主要活动在豫西和陕西,四十年代就名扬剧坛,蜚声陕甘豫地区,在舞台上活跃了半个多世纪,系豫剧界难得的一位正工青衣演员。和陈素真、常香玉、司凤英、马双枝、史彩云、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姚淑芳、李景萼、桑振君被誉为豫剧十二大名旦。在豫剧界享有很高的艺术声誉。与王素君、王敬先合作近20年,三人并称为“汴京三王”。王秀兰一生淡泊致远、执朴守拙、低调做人、不事张扬、虽怀兰质竹品,却因身居幽谷而使她 一生对豫剧事业所做的贡献及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鲜为人知。

汴京三王——王秀兰

王秀兰学艺阶段的开封,名伶云集,其演出让王秀兰深受熏陶。马双枝的《皮袄记》,陈素真的《三上轿》,司凤英的《洛阳桥》,史彩云的《汾河湾》,男旦前辈张芳金(水上漂)的《担水桶》(即阴阳河)和金玉美的《抱琵琶》、《秦香莲》等等,加上师父的严教,义父的倾囊而授,王秀兰奠定了坚实的祥符调根基。为了广泛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艺,1940年夏王秀兰毅然放弃了头牌包银的身价,来到西安豫秦戏院,甘愿为常香玉当配角拉二套。二人合作长达四年,辗转于陕西、甘肃、河南等地,亲如姐妹,互相砥砺学习,配合默契。《秦雪梅》中,二人合演前后主角,《桃花庵》里常的窦氏,王的陈妙善,《西厢记》常演红娘,王演莺莺。当时的班里,名伶聚集。常香玉、汤兰香、马双枝、姚淑芳、宋淑云、曹子道、王金玉(筱火鞭)、马天德、赵锡铭等都是豫西调和祥符调的“好好”。两种声腔在舞台上争芳斗艳,让王秀兰领略了众多流派的艺术风采,她兼容并蓄,博采众家之长,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艺术。在与常香玉的合作中,王秀兰掌握了豫西调深沉委婉的唱法,从常香玉、常香玉的父亲张凤仙那里汲取了营养。唱河南坠子出身的祥符调前辈马双枝平易近人,技艺高超。王秀兰尊她为师娘,每次马演出,王秀兰潜心学习她的行腔、吐字、拖韵、偷字闪板功夫。同样的一段唱,马双枝往往加上几个虚字、衬字,唱来别有风味,既不落俗套,又显得字乖嘴巧。王秀兰大受教益。她说“1956年河南省第一届戏曲会演,我在《王金豆借粮》里演嫂子,在唱腔处理上,把当年从马老师那里学来的东西用上了,效果很好,得到同行们的好评,自己还得到了一等奖。”

汴京三王——王秀兰

汴京三王——王秀兰

汴京三王——王秀兰

汴京三王——王秀兰

王秀兰一生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演得最多、最成功的有两类,一类是婀娜多姿的聪慧少女和端庄典雅的少妇,如红娘、崔莺莺、秦雪梅、刘翠屏、王宝钏、孟姜女、柳迎春等;一类是纯朴善良命运悲苦的下层劳动妇女,如秦香莲、崔金定、赵五娘等。中年以后,又在《对花枪》、《忠良谱》、《三关排宴》、《杨门女将》中成功塑造了姜桂枝、岳母、佘太君等老旦形象。王秀兰对待演出极其严肃认真,一登台就全身心投入角色。演出前她画好壮,穿好戏装,就如痴如呆般静坐一旁默戏,进入角色,不许别人打扰。用她自己的话说“静坐养神,入戏三分”。这样做是为了“变演员的我为角色的我”。

汴京三王——王秀兰

晚年的王老师长期忍受病痛的折磨,因癌症与2010年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享年85周岁,他的艺术却永远的留在了我们的心中,被我们所永远的传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