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不要简单的看牛顿、爱因斯坦信上帝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不要简单的看牛顿、爱因斯坦信上帝

根据周国平的说法,哲学和宗教都是对信仰的追求。但追求是头脑的事,是理性的,是人有精神生活,和灵魂拷问的表现,而信仰是灵魂的事。所以严格的说,对信仰的追求仅仅是哲学,而宗教恰恰是追求的放弃,但放弃的理由是充分的,即认为信仰已经找到了。于哲学言,信仰是可追不可及的,因为追不到,所以哲学永远无法给出现成答案,而哲学的价值仅仅在于追求过程本身,追求目的本身。

作为一个哲学家或者作家,周国平骨子里看不起宗教是必然的,实际上这个口气书里处处可见。事实上大家可以发现哲学家是不可能信宗教的。这个看法周在书里翻来覆去证明了多遍。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不要简单的看牛顿、爱因斯坦信上帝

简而言之,宗教要你迷信,不允许怀疑,哲学叫你不要迷信,让你怀疑,两者不能再相反了。

很多人,喜欢唠唠叨叨的说什么爱因斯坦是信教的,牛顿是信教的。怎么可能?难道他们没有一点哲学思辨?大科学家,都不可能信教,因为都有一定哲学的思辨能力。爱因斯坦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家,他的上帝根本就是自然界,他号称泛神论,其实等于无神论,他只是借此懒得和唠唠叨叨的朋友啰嗦。牛顿研究神学,根本是把上帝大宰八块。当然也有不怕刺激唠唠叨叨的朋友,比如霍金就公开声称自己是‘谨慎的无神论者’。至于哲学家更不用说了,如罗素干脆就跳出来向基督教叫阵了。何况牛顿、爱因斯坦的研究结果本身就说明上帝至少在实体上是不存在的。

但周国平对宗教是采取尊重态度的,尽可能的抬举,肯定,上面偶说‘迷信’是偶的说法,周是避免用贬义词形容宗教的。因为信仰是人生理想的实现,所以尽管宗教没有理性,总算好人,总算有精神追求。而周对中国的贬低(这个贬低并不公平),主要也是中国人太讲实际,缺乏信仰的需求,缺乏精神的追求,特别是个人个性解放自由的追求,这也导致宗教情结的淡薄。这样的结果,是中国也失落了大哲学家,大诗人的可能性。

这个分析貌似有理,但周国平对中国的哲学过于轻视和忽略了。偶是最外行,仍然不能服气。中国历史上哲学追求,精神追求一点不比外国少。周提到的杞人忧天倒不是中国古哲学家的好例子,因为厮就是怕天掉下来砸破脑袋,而不是什么吃饱饭研究老天,所以还不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甚至嫦娥奔月。周显然是学西方哲学出身,贬低中国有情可原。

鲁迅也因为只是注重国民性而忽视了个人自由主义而遭到批判。(关于这个,是个大课题,这里只能按下),老子居然只是提到一次名字,无任何评论,庄子一笔带过,孔子算牵强附会戴了哲学家空帽子,但儒家被周指为‘伦理道德’学说,周也算和黑格尔一样轻看孔子了。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不要简单的看牛顿、爱因斯坦信上帝

‘没有思辨的生活不值得过’,这是苏格拉底的话。但偶觉得,这话自律很好,律人就过了。不是有点自命清高了么?但这个说法其实是抬举了宗教。因为这话打击了非哲学家,而宗教,因为已经有所庇护,有信仰了,还需要思辨吗?不需要了,所以也不会受到打击。当然,如果一定要把宗教也当作没有思辨,那宗教被打击的可就更狠了。但总之,从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满足来看,哲学和宗教两者也算殊途同归,甚至可以猩猩相惜了。

周指出,哲学最(头)大的问题是死,当然这也是宗教最可得意之处。如果回避这个问题,便不能称为哲学。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周认为是现世现报,不是好有好报,恶有恶报,而是好本身就是好报,恶本身就是恶报。高!而且情操巨高。但偶认为他耍赖皮。当然,相比之下的宗教的天堂地狱轮回变畜牲,是更高明,还是更赖皮呢?

但值得注意的是,周虽然已经指出:哲学的两大命题:宇宙是什么?人生是什么?宗教自然也给出了回答。但宗教还包括了伦理,而哲学原则上并不包括伦理。另外,周一再指出一种伦理,一种宗教,不应该统一思想,唯我独尊。还每每把儒教为例,好像生怕儒家毒害了全世界。但儒家根本不是宗教,所以拿儒家作例子说明那个正好是最不合适的(显然,周不敢欺负其他宗教)。其次,偶看即便拿儒家统一思想,还不至于害了全世界。汤恩比40多年以前就认为21世纪世界的唯一出路就是大家用孔子的思想。最后,既然儒家就是伦理道德,所以正好可以填补没有宗教,而只有哲学的人文空白。儒家不是宗教,光从孔子完全回避死的问题也可见一斑了。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不要简单的看牛顿、爱因斯坦信上帝

周认为哲学家有三种。

第一种是开拓性的,最典型性,当然是尼采,康德之类。第二种是学术性的,专业行家。第三种是业余的。第一种周认为中国只有庄子算半个(‘半个’是偶加的,因为周算庄子很勉强)。这当然仍然是对中国不公平的贬低。偶的看法是,只有第一种人,才算哲学家。周国平也不能算,只能算哲学学者。

但书仍然是极为出色的书,警句,妙句之多,俯拾即是,相信是可以算‘天下第一人’了。把精神,肉体,灵魂,理想,信仰,理性,以及和生活的各方面关系,总结和整理的那么清楚,总之,周的很多格言具有独到性,和不可超越性,其之精彩,相信孔老二看了,也只能击掌叫好,相见恨晚了。但它不是哲学书,完全没有哲学的方法论---哲学的主要成分,而是一碗心灵鸡汤。

当然如上言,偶还是发现了很多极为重要的方面对周不敢苟同。特别是中国哲学,精神追求的虚无评判,在书快结束时出现,甚至让偶有图穷匕见的感觉。很多方面,周和余秋雨有点类似,哲理是周高明,但余总的感觉还是人更实在一点,历史观更靠谱一点,更高明一点,虽然偶已经看不起余反对革命的态度了。

宗教可以欣赏,但只能放弃,哲学只能独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