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沒掌握核心科技,或迎來第二次至暗時刻

小米:沒掌握核心科技,或迎來第二次至暗時刻

小米“八年抗戰”後實現上市,走得相對順利;其中,在2016年曾遇到過市場份額下滑的挫折,算是小米發展過程中的至暗時刻。2017年從至暗時刻走出後,雷軍對外多次、甚至在招股書致股東信也引以為豪地提起“據我們瞭解,除了小米,還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公司,銷量下滑之後能夠成功逆轉”。

2016年的小米遇到了什麼困難?用雷軍的話來說,主要有三個:一是線上遭遇惡性競爭;二是小米專注線上、但錯過了縣鄉市場的線下換機潮;三是高速成長帶來的管理挑戰。其中,最要命的是第二個:從線上走到線下,實現商業模式的升級。儘管如此,需要承認的是,小米的“逆轉”只能算小勝不算大勝。

小米號稱“世界第四”,但在中國,小米也只排在第四。用小米最喜歡引用的IDC數據,2018年第二季度出貨量,華為、OPPO、vivo排在小米前面;其中華為市場份額27.2%,小米13.8%,華為是小米的幾乎兩倍。而靠海外市場(尤其是印度)好於OPPO、vivo,撐起其“世界第四”的地位,但目前小米在印度市場也遭遇惡性競爭,市場份額開始下滑。

站在2018年年中,我們再去看小米在2017年實現的“逆轉”:靠鋪新渠道(縣鄉市場、線下門店、海外市場),取得了銷量的增長;配合鋪新渠道,請了大量明星代言,加大市場宣傳。雷軍對小米核心競爭力“鐵人三項”的定義,也由“硬件+軟件+互聯網服務”變成了“硬件+電商及新零售+互聯網服務”;軟件代表的更多是技術,電商及新零售更多代表的是渠道。

在中國市場,排在小米前面的華為和OPPO、vivo,除了慣用的技能(鋪渠道+營銷)外,各自有自己獨特的優勢:OPPO、vivo接地氣的系統打法,華為的技術研發能力。相比小米在2017年後逆轉的“小勝”,華為實現了“大勝”;相比小米在印度、東南亞市場做得不錯,華為進入了歐美主流市場。而且,伴隨著時間的繼續往前,有可能華為的優勢會更大。

為何會這樣?原因是由渠道拓展+渠道帶來的紅利,窪地很快也很容易被填平;而由技術創新帶來的紅利,卻隨著時間的推移,優勢會越來越大。至少在中國,人口紅利已經消失,無論是線上(電商)還是線下(新零售),渠道紅利能挖掘的空間已經有限。

如果把小米和一些傳統企業相比,小米有技術創新能力麼?當然有。小米更好的技術和設計能力,可以把很多行業重新做一遍,讓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獲得更好的產品。如果把小米和蘋果、三星、華為相比,小米的技術沉澱和創新能力就要差很多。可以說,小米的命掌握在合作伙伴手裡;這句話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但無論口頭上如何表達,真實的情況是命運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才保險。

小米經常能拿出一些創新作為宣傳的點,比如護眼屏、NFC功能、全陶瓷機身、全面屏。這些創新當然也值得讚揚,但如果非得用“革命性”之類的詞去描繪,就言過其實了。芯片、處理器是更重要的核心技術,這方面小米提及很少。至於小米自主研發的澎湃S1芯片,不妨查查小米手機的配置,是否自己用上了。

小米一直以零售公司作為學習的對象,被提及最多的是Costco(好市多)。當然,Costco確實是一家偉大的公司。但如果雷軍對小米的期望是2000億美元市值以上的公司,顯然不應該把自己往零售公司的方向靠。營收5000億美元的沃爾瑪,市值2600多億美元。被雷軍追捧的Costco,營收1300億美元,市值1000億美元。而原先電商零售起家的亞馬遜,到現在已經是一家技術公司;其營收1779億美元,市值高達9200億美元。

可以對比一下技術研發投入,2017年亞馬遜投入的技術研發費用是226億美元,市場費用是101億美元。2017年小米收入是1146億元,投入的技術研發費用是31.5億元,市場營銷方面的支出是52.3億元。2017年,華為收入6036億元,研發費用支出897億元。是市場技術驅動還是市場營銷驅動,從費用支出看一目瞭然,小米的研發佔收入的比為2.74%,亞馬遜為12.7%,華為是14.9%。

時至今日,小米是一家以用戶為中心的商業模式創新公司,而不是一家以用戶為中心的技術創新型公司,這會阻礙小米成為一家更偉大的公司。核心支撐點不強,又無邊界拓展業務;好不容易從2016年的至暗時刻爬出來的小米,又走向了更大的至暗時刻。前車之鑑的聯想集團,有著比小米更大的營收,渠道鋪設得也非常好,國際化也做得不錯,到現在只有500多億港元的市值。這背後是,聯想集團對於多元化的過度追求,而對沉澱技術極為漠視:2017/2018財年,聯想集團收入454億美元,研發費用支出12.73億美元,佔比2.8%。

2009年中國3G牌照發放,2010年雷軍創立小米;順勢而為的小米抓住了中國3G/4G帶來的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在5G即將來臨的今天,小米如果還沉迷於商業模式創新,不大幅加大研發投入,忽略了核心技術的沉澱的話;5G到來之時,小米將迎來第二次至暗時刻。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在打造創新驅動新引擎,科技創新帶動資源集聚等方面著力頗多,創新機制、產業升級、人才引流、協同發展等帶來了多方面的機遇。相應的,人工智能、人才賦能正深刻地影響著商業步伐。

2018年10月18-19日,億歐將在深圳舉辦“引擎·引領” 2018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BATi),集合智能製造、智能產品、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慧交通等一眾熱點問題展開探討,分析科技創新未來趨勢,盤點技術革命下的發展契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