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是福是禍?

01

昨天,小米向香港證交所提交了IPO申請,大家熱議的焦點都在談論小米估值是否值1000億美元。

大家覺得,如果小米真的值1000億美元,那就比騰訊和蘋果都厲害很多倍。

但是,在國內上市這種事,有時候不能找對標,就跟360一樣,在美股的時候,跌的慘不忍睹,回到國內,翻了上百倍,但很快就跌跌不休了,因為投資者不認可,你定價再高,也沒有意義。

小米的千億美金市值,若是能掛得住,證明還是有人認可,認可的人,不一定是媒體人,也不一定是投資者;若是掛不住,也沒關係,以小米的能力,就把千億美金作為自己的目標好了。

但是,對小米的看法,還不能簡單的用市值數字來衡量,畢竟,市值是不穩定的,作為知名的小米模式,我們還是來談談他的商業模式吧。

小米作為唯一成功的“小米模式”,主要有三項:智能手機、互聯網服務、新零售,如圖:

小米,是福是禍?

怎麼來看待這個鐵人三項的模式呢?

02

有一家做電動牙刷的國內生產企業,曾在業內排第一,本來小米投資部打算投資他們,雙方接觸了很長一段時間,也查看了這家公司各個方面,但是在最後的時候,小米的人希望對方把最核心的技術拿出來看看,這家公司的老闆有點擔憂了,“我把家底都給你看了,回頭你要不投我怎麼辦?”

小米投資部的人覺得,你不給我看核心技術,我就不投。

後來,雙方鬧僵了,小米很快投資了另一家做電動牙刷的公司,而且價格很低,是平時市場價格的一半,憑藉小米的零售體系,出貨量很驚人。

而原來那家企業,感受到了強大的壓力,沒有外資品牌有影響力,又沒有小米的渠道優勢,銷量一直沒有起來。

其實,這種例子,恐怕不只是在電動牙刷這個領域裡有,在小米進軍的很多領域裡,都存在這種情況,小米每進入一個行業,就會毀掉一批企業。

如果這些企業沒有生命力,被毀掉也是應該的,但如果他們還是有一定技術能力的,卻因為瘋狂的價格戰被毀掉,恐怕就不太好了。

其實,最關鍵的一點倒不是誰生誰死的問題,而是這種打法,看似給了用戶便宜,卻在毀掉一個產業。

小米,是福是禍?

03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在小米招股書裡,也看到了一個令人憂心的數據,那就是研發費用佔比,雷軍口口聲聲說小米是科技發燒友的公司,是極其重視研發的,但研發投入一項,2017年的佔比竟然只有2.7%:

我們一直都覺得,小米作為一家科技公司,研發費用佔比怎麼著也得10%左右,要知道,華為2017年整個研發費用投入897億人民幣,佔收入的比例為14.9%。

另外,據媒體統計,在2015~2016年之間:小米公司研發費用支出從15億元增加到21億元,增幅為39.2%;而對應的研究人員從2292人增加到3441人,增幅50.1%。因此,實際員工平均薪水是下降的。

如此巨大的研發差距,或許可以說明,為什麼小米習慣於收割一個成熟行業,而不是去開拓一個新行業。

智能手環、充電寶、電動牙刷等,小米模仿型創新一個產品,依託自己的流量優勢、渠道優勢、品牌優勢,把一個新品牌快速拉昇到一個量級。

畢竟,小米有近3億用戶,MIUI有月活1.9億,小米電商又做的很不錯,線下門店雖然量不多,但客流還是不錯的。同時,小米還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費級IoT平臺(物聯網),連接了超過1億臺智能設備(不含手機和筆記本電腦)。

小米一方面不斷挖掘供應鏈上的優質單品,一方面稍微改裝一下,就會變成一個現金流產品,每年產生上億的銷量。

小米,是福是禍?

04

如果再擴大一下想象力,小米手機在阿里、京東、蘇寧都有銷售,實際上,這些電商巨頭每銷售一臺小米手機,就相當於給小米一個高價值用戶,因為小米不只是手機,還是一家用戶經營的互聯網公司,他們有豐富的產品線,也許,平臺賣一部小米手機掙了50塊錢,但小米獲得用戶後,可以賣給他幾千塊的商品。

新浪科技有一篇分析小米招股書的文章提到,招股書中提到了有品商城,據介紹,這是小米新創建的電商市場,不僅銷售小米或米家品牌的產品,也出售他們精選的其他品牌產品。2018年第一季度,有品銷售超過2,700種SKU。平臺目前有逾15個類目,包括家居、出行、電子、娛樂、服飾、運動及個人護理。

據悉,未來三年,小米要做1000家小米之家,銷售額過千億。

小米就像練了吸星大法一樣,把跟自己合作的每一個環節的能量都吸到自己的地盤裡。

這是小米鐵人三項模式的一個優越性。

不過,遺憾的是,作為主要的銷售載體,小米手機的主要銷量還在國外,而且,就算是國內,也以千元以內的手機為主,這意味著,小米手機的實際使用用戶和小米零售的定位用戶,是偏差比較大的。

另外,小米過低的價格,對於線下店的擴大,也是一大障礙。

調戲電商有一位會員朋友,想在老家加盟小米之家,打聽了一圈,發現這個生意太苦逼,盈利太難。

要加盟一家小米之家,需要至少300萬資金,20萬用來統一風格的裝修,店面的房租,算下來也得五六十萬,因為對店鋪面積有限定,雖然在四線城市,房租也不低,這麼大的面積,必然要配10名左右的店員,然後剩下的錢,用來進貨。手機的利潤好像是8個點,非手機產品15個點。

他當時算了一下,這麼一個門店,一年回本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把整個地市級的分銷也做了,光靠門店是不容易掙錢的。幾年之後,如果小米的門店遍地開花,那麼這門店的盈利就更難了。

最終,他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05

我們把小米做一番分析之後,會發現,這是一家特別擰巴的公司,雷軍也是一個特別擰巴的人,說自己是高科技公司,但是科研投入簡直少的可憐;雷軍非常重視人才,但員工工資以及其他待遇也不高,中層研發也才一萬多的收入,甚至是比較低的,只能期待股權收益;進入一個行業,不是把整個行業帶到更高的高度,而是擠的別人無路可走;跟渠道商合作,卻又在搶渠道商的生意。

小米,是福是禍?

但這一切,都是以讓用戶獲得質優價廉的商品為名義,你又不能說他錯,他這麼做,也是有自己的市場空間,也讓很多用戶獲得了滿意的商品。

雷軍壓榨整個鏈條的所有環節,只為性價比,卻也並沒有造出更驚豔的產品,也許這一切的擰巴都是因為,作為一個品牌商,卻把COSTCO這個零售企業作為榜樣。

這樣的錯位,究竟是福是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