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統治的時期,漢人滿洲化和滿洲漢化相比,哪個程度更深?

燭光一點


表文化漢人滿洲化,核心文化滿人漢化;

自滿清入關以後,在孫之獬這個漢奸的提議下,清朝當局血腥推動削髮易服政策。這是幾千年漢家文化最大的浩劫,我們沿襲幾千年的華夏衣冠和髮飾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滿人噁心到極點的金錢鼠尾頭,和土得要命的旗人服飾。



雖然,經過百多年滿漢融合的改良,清朝的服飾和髮飾有了極大的改觀,但是和過往漢唐明這些王朝的服飾相比,還是顯得很粗糙。

個人覺得繼承漢唐遺風的和服,和繼承明朝遺風的韓服,都比清朝留下的旗人服飾要好看得多。這也是為什麼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提倡恢復漢服的原因之一……



但是,清朝入關並非一無是處,相反它是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一場民族大融合。雖然漢家的表文化被摧毀了,但核心的儒家文化並沒有,而是極大的影響了滿人。

清朝入關後,歷代君王都遵從孔孟之道,崇尚儒家文化,研修儒家的治國經典和漢人沿襲幾千年的統治理念。這使得滿人的內在文化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從而很好的融入到華夏文明中來。



和之前的蒙元不同,清朝統治者是比蒙古人更懂得吸收先進的文化,更懂得處理與主體民族之間的關係。

康熙以來,滿清提倡滿漢平等,遏滿清貴族的圈地運動,追贈故明義士的榮譽,緩和了滿漢矛盾,從而鞏固了清王朝的統治和各族的凝聚力。這些對中國的發展還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

因此,清朝期間,滿漢之間可以說是相互影響,相互改變的一個過程。


這些歷史要讀


這本質上是一個民族融合的問題。

從結果來看,當然是滿人漢化為主,漢人受到滿人的影響,其實非常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北京等地。

原因其實非常簡單。

第一,民族融合的時候肯定是以文化先進的民族的文化為主體,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漢民族相對於滿族,有非常強大的文化優勢。這一點無需贅言。而滿族在入主中原之後,為了統計全中國,不得不全力學習漢文化。在內外兩種因素的促使下,迅速漢化。

第二,漢民族作為主體民族,在人數上相對於滿人有極大的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滿族的風俗習慣要全面的影響漢民族是非常困難的。剃髮是通過清政府的高壓政策才得以推行的民族習俗。但是晚清之後,這種習俗就逐步被廢棄,民國時期更是通過政府權力要求民眾剪掉辮子。這一習俗本質上也成為了歷史。能夠流傳影響至今的滿族文化,實際上可能就是一些語言和飲食習慣。比如沙琪瑪,實際上就是一種滿族食品。

現在網上爭論比較大的一點就是,滿族尤其是滿清皇室的國家認同問題。有些人認為,他們自始至終視自己為漢人的主人,是中國這個國家的統治者,但中國這個概念是針對漢人而言的,他們超脫於這個概念之外,並不是中國人。也有些人認為,滿族人已經完全漢化,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徹底的中國人。從近代尤其是民國時期,滿族乃至於滿清皇室的成員的具體表現來看,這兩種意識在這個群體當中同時存在。比如川島芳子,就是滿清皇室後裔,但是投靠日本人,準備利用他們的勢力恢復滿清政權。但同時,也有參加革命的滿族人,甚至還有參加共產黨的滿清皇室後裔。當然總體來看,還是以後者為主。說明,滿族人的國家認同還是居於主導地位的。


zyb38537240


我還是覺得漢人滿洲化程度更深。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清兵入關南下,隨著剃髮留辮、改制易服的開始。滿服:旗袍、馬褂辮子裝不僅迅速普及全國,而且還得到更多國人的喜愛。很多漢人紛紛拋棄自己的民族服飾髮型,積極的接受滿族服飾髮型。可是離奇的是,滿族髮型的改良卻越改越醜,最後隨著清朝的滅亡而基本消失。而滿族服飾的改良越改越美,真是美輪美奐。清朝滅亡過後,滿服:旗袍、馬褂,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在清末、民國之後風靡盛行。旗袍經過滿族元素與西方元素共同融合,成為近現代的中國女性時裝。

滿服:旗袍、馬褂/唐裝是滿漢兩族的日常著裝打扮、也是其他民族的愛好,是三百年來中國服飾的代表,是漢人滿化的形式標誌之一。並且在清朝統治的兩百餘年期間,漢人的這個滿化程度也是最典型的。









我主沉浮十有九輸


滿洲文化,特別是它的獨特性,一直有點被高估了。

女真族群分佈廣泛,在黑龍江吉林地區,分熟女真、生女真,熟女真裡分建州女真(努爾哈赤所在)、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不一而足。所謂熟女真,就是開化程度高,也可以說是受漢化影響。

黑龍江地區往南,往東,是粟末靺鞨、渤海國後人(由此我甚至懷疑海西東海女真與粟末靺鞨有直接關係,而非相信所謂女真是黑水靺鞨後人的觀點),以及契丹人的後人。這些地區從唐朝時候起,就深度漢化,渤海國基本實行漢地的政治制度,甚至比契丹人都早。

若是說女真族是宋金時期的女真後人的話,那他們的祖先當時也已深度漢化(當然中原和臨近地方的契丹人女真人,到元朝都已經被稱漢人了,可見一斑)。

努爾哈赤起事後,先統一女真各部,逐漸擴張,將大量其他部族,還有本地漢人,全數納入。為捏成一個集團,才避稱女真,以滿洲為名,灌輸民族認同感。

除了利益(封王給錢),就是文化。很少有資料說到他們語言的統一,但明確的說,他們的統一文字,是滿洲基本統一後,才借用蒙古文字的字母,稍稍改造,而創立起來的。到滿洲入關前,也不到百年。

所以說,滿洲語言文字,有強烈的政治性需要,人為雕鑿急就痕跡明顯。

這種前期刻意去漢化,以示本族內部統一,並有別於漢地的產物,隨著滿洲入關的地理轉移,特別是政權的取得,其作用已經失去,很快被扔進歷史,也是必然。

儘管前幾任清朝皇帝還強調過滿洲語言文字的使用,但終究止不住上上下下對漢文化的重新接納吸收。


雪天雪晴


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皇太極急了!

不是因為別的,是有些女真人,竟然把自己的辮子解開了,有些女真的女人,竟然開始裹小腳了!

這還沒入關呢,女真人就漢化的這麼厲害了。

皇太極作為清太宗,當然著急了,於是下了一道聖旨:

“有效他國衣冠,束髮裹足者,治重罪!”

其實,皇太極自己,就漢化的挺厲害的,雖然,他沒活到坐上北京城裡那張龍床的時候。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清史稿》說這位清太宗:“性耽典籍,諮覽弗倦”。

看起《四書》《武略》《大明會典》這些典籍,那真是孜孜不倦啊。

其中就包括《三國演義》,

當然,這都是達海用新創的女真文翻譯過來的。

那麼,這是為啥呢?

當然,漢民族的文化優於當時的女真族文化是一個方面。

更重要的是,

自從努爾哈赤把瀋陽,遼陽,乃至整個遼河流域都從明政府手裡奪過來之後。

漢人,太多了,是女真人的幾十倍。

女真人不可能像以前一樣,抓住漢人就賞賜給女真人做奴隸了。

而是必須派漢人的官員去管理漢人。

這一點,和當年的遼國人統治燕雲十六州,如出一轍。

像是考秀才啊,設置大學士啊,發佈聖旨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啊,仿明朝設立六部啊,等等漢化措施,不一而足。

甚至那個翻譯達海,還一個勁的勸皇太極,乾脆咱們直接換漢服得了。

這才有了女真人束髮裹腳這些漢化的行動出來。

但是,皇太極自己也很清醒,可以漢化,也應該漢化,當時不能太過,

這才發佈了那道聖旨。

可以說,沒入關的女真人就已經因為客觀原因開始漢化,入關之後,因為相同的原因,漢化的進程更是沒法止步了。


好玩有用的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事並不多,有鮮卑族的拓跋氏建立的北魏,蒙古族建立的元和滿族人建立的清。如果算上在草原上建國的少數民族的話,還有契丹人建立的遼,女真人建立的金和党項族建立的西夏,這三個國家雖然建國稱帝了,但是他們並沒有入主中原,主要的統治區域還是草原地區。

言歸正傳,滿族入主中原以後,雖然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但對中原的文化並沒有完全禁止,反而在統治的過程中很好的吸收了漢族文化。

在清朝,正式的文件必須要用滿、漢、藏、蒙,四種文字書寫,如著名的康熙遺詔就是用四種語言書寫的。

在不斷的文化融合過程中,滿族不斷的融入漢族,至清朝末期,很多滿人連滿語都不會說了。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規律,少數民族統治中原一般有兩種結果,一是完全融入中原文化,最後的結果是這個民族就消失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北魏的鮮卑族,鮮卑族在改革之後,完全融入了中原文化,結果到今天,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沒有鮮卑族;另一種結果就是,抵制中原文化,其結果就是從哪來的回哪裡去,元朝就是例子。

只有清朝避免了這兩種結局,清朝起自東北,最後滿族散佈於中國各個地方,雖然亡國,但避免了種族的滅絕。

從這一點可以說明是滿族融入了中原漢族文化。


雪穎138016887


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各族人民互相學習和幫助,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總的規律是:人數眾多的民族吸納人數較少的民族的群體和個體,先進的農耕文化取代落後的遊牧騎射文化,這個過程稱為民族同化。滿清少數民族在極其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取得了對多數民族的統治權,滿清高層從康熙大帝開始放棄了自身遊牧騎射的生產方式,因為有前車之鑑使他們不得不做這種放棄。元韃子剿滅了南宋,強行收漢人田產推行遊牧騎射,結果不但促成了一種新的文學形式一一元曲的發生發展,不到70年就宣告了元朝的徹底滅亡一一被大明王朝所取代。滿清立國後,尊重漢族的農耕制度一一清承明制,並且廣泛籠絡漢族知識分子做官,還用文字獄抵制漢族人的不滿情緒。滿清貴族又不願被漢族人同化,於是就形成了一大批近乎白痴的八旗子弟,不懂生產生活,也不懂治國管理。回到題面上來,漢族人絕對不會象八旗子弟那樣近乎白痴,因此漢人滿化是絕對不可能的,不排除有個別例子。從而滿人漢化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因為滿人中的清醒者看到:必須得有一門吃飯的手藝,開始了接受漢化或稱同化的過程。

所論未必適度,歡迎批評指正。

咸陽人


鄭秦雲


清朝入主中原之後剛開始滿洲還保持不與漢人通婚的習俗,但是隨著康熙皇帝推行的滿漢全席促進滿漢一家親。各民族逐漸開始走向融合。滿族漢化的速度逐漸加快,從剛開始強調滿文優先到最後與儒家思想為治國理念就可以看出滿族漢化程度越來越深,直到清朝滅亡之後。滿族已經逐漸融入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現在就是包括東北地區的滿族村也有漢化的現象。因為滿族入主中原畢竟是少數人口滿打滿算也就200萬,中原漢族人口有1億多,大部分都是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學子與人民。滿族作為中華民族的少數民族,想要繼續統治中原大地的漢族必須融入漢族的文化思想才能治理國家。再加上滿足以前是以狩獵為生,進入中原都是以農耕為生,生活環境也發生了變化。不融入漢族文化,不順應歷史潮流。將被歷史所淘汰,早在康熙皇帝的時期就意識到這點。經過幾代皇帝的努力逐漸融入了漢族文化圈開始學習漢族文化,逐漸與中華民族融為一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