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十大诡辩,你能理解其中精髓和智慧吗?

相信大家都看过宋小宝的小品《吃面》,炒面换汤面的套路当时也是给黑板君笑的前仰后合。实质上这是一种诡辩,诡辩指为明显的谬误或与公认的合理观念相对立的谬见提供论据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断,诡辩所使用的论证手法称作诡辩术也叫文字游戏。

历史上十大诡辩,你能理解其中精髓和智慧吗?

接下来黑板君就带大家了解古代历史上经典的十大诡辩案例。

10.郢有天下

郢是楚国的都城,只是天下的一小部分,名家却说它包含了天下。其理由是,郢为“小一”,天下为“大一”,“小一”虽是“大一”的一部分,其实却包含了整个“一”的要素,所以说郢有天下。

9.簇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射出的箭头在疾飞,这是谁都看得见的,可名家却说,疾飞的箭头既不动(不行)也不停(不止)。他们的理由是:疾飞中的箭,每一瞬间都既在某一点又不在某一点;在某点便是“不行”,不在某点便是“不止”,所以说“飞矢不行不止”。

8.一尺之椎,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名家认为,一根一尺长的木杖每天砍去二分之一,万世也分割不尽,理由是:物无穷尽,木杖本身有尽,然而不断分割,便成无尽。

7.龟长于蛇

历史上十大诡辩,你能理解其中精髓和智慧吗?

蛇比龟长,人人皆知,可名家偏说龟比蛇长,其理由是:龟有大小,蛇有长短,大龟可以长过短蛇,所以说“龟比蛇长”。

6.目不见

名家说眼睛看不见东西,理由是:在黑暗的夜里和人睡觉的时候,人的眼睛是看不见东西的,可见眼睛是看不见的。另一方面,要有光线,眼睛才可以看到,所以不是眼睛看到,而是光线看到。人要注意去看才能看到东西,所以也不是眼睛看见,而是注意力看见。

5.凿不围枘

历史上十大诡辩,你能理解其中精髓和智慧吗?

凿,就是木头上的卯眼。枘,就是榫头。榫头打入,卯眼自然就包住了榫头。可名家却说卯眼包不住榫头,理由是:榫头入卯眼,无论多么结实,都是有缝隙的,否则卯眼为什么经常要打楔子呢?所以说“凿不围枘”。

4.白马非马

历史上十大诡辩,你能理解其中精髓和智慧吗?

“马”是对物“形”方面的规定,“白马”则是对马“色”方面的 规定,对“色”方面的规定与对“形”方面的规定性,自然是不同的。所以说,对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规定的结果,白马与马也是不同的。

3.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历史上十大诡辩,你能理解其中精髓和智慧吗?

鸟在天上飞,鸟的影子也在动,名家却说飞鸟的影子是不动的。公孙龙的说法是:飞鸟与影子总是在某一点上,新鸟影不断生成,旧鸟影不断消失,所以人们才产生了影动的错觉,其实影子是不会动的。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历史上十大诡辩,你能理解其中精髓和智慧吗?

庄子说:“鲦鱼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不知道鱼快乐,是可以断定的。”庄子说:“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

  1. 指不至,至不绝

常人看来,只要用手指触摸某件东西,自然便知道了它的形状和属性。从而能够对它命名。可名家偏说这种认知事物的方法是错误的,手指即使接触了某件事物,也不能完全知道它(指不至);即使为某件事物定下了名称,也不能概括他的全部(至不绝)。这里的“至”不是“到达”的意思,而是“穷尽”的意思。用白话说,“指不至,至不绝”便是,接触了事物不能穷尽事物。这是“二十一事”中最具思辨性的命题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