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調的官窯茶器,卻經典了六百年

最低調的官窯茶器,卻經典了六百年

老茶友親自上山採的龍井寄到了,

迫不及待要嚐嚐鮮,

好茶當然要好杯來陪襯,

手邊擱了一隻新出窯的斗笠杯,

剛好試試。

注入熱湯七分,

一時間香氣撲鼻,

看著幾片嫩葉在杯底打轉,舒服。

觀湯色聞茶香,

一飲下肚神清氣爽,

杯子選對了,

也沒辜負這好茶。

最低調的官窯茶器,卻經典了六百年

提到斗笠杯,

總給人一種直來直去的感覺,

硬朗的和文雅不沾邊,

可這款器型卻是所有杯子的老祖宗。

斗笠這種器型,

大概出現在宋代,最開始碗。

當時文人高士之間盛行鬥茶,

所用最著名的是建盞。

不過宋人鬥茶,

觀湯色高於品滋味,

敞口大碗肯定最方便,

所以斗笠碗普及率相當高。

最低調的官窯茶器,卻經典了六百年

後來,

隨使用環境改變,

發展出大中小不同的型號,

大的過尺,小的寸餘。

據記載,

宋人鬥茶的大碗,

明代沏茶的小盞,

斗笠都是不二選擇,

也被譽為最接近茶道本意的器型。

最低調的官窯茶器,卻經典了六百年

逐本溯源,

斗笠杯出身皇家,

與大碗對應,

稱為“小盞”,

配上松竹梅歲寒三友圖,

是永宣兩帝的最愛,

皇室茶席也常見其身影。

後來,

斗笠杯漸漸也成為文人高士席間雅物。

到底雅還是不雅,

見仁見智了。

而隨著朝代更迭,

斗笠杯也派生出很多樣式,

細數差不多可以成一個系列了。

這次我們就延續了明代官窯斗笠杯的器型,

經典的45度。

最低調的官窯茶器,卻經典了六百年

時間是衡量經典的標準,

六百年裡,

那麼多杯子都改變了自己,

而斗笠杯不隨大流依然如故,

讓我們有幸與明人一樣優雅的喝茶。

也許,

無數的茶人,

還是從心底愛這內斂低調的氣質吧。

最低調的官窯茶器,卻經典了六百年

斗笠杯杯壁舒展,古拙大氣,

造型乾淨利落,

可要做好並不像看著這般簡單。

角度大一點小一點,

都會失了雅緻,

喝茶也不舒服。

所以,

利坯要綜合考慮造型、厚度,

及燒製時的伸縮,

而這些都只能憑經驗和手上功夫來完成了。

胎還要薄,

做厚了就蠢。

杯壁也不是純粹的挺直下來,

微微內收,

有點弧度含蓄一些,

不僅看著舒服,

手感也貼合許多。

最低調的官窯茶器,卻經典了六百年

杯型有了,

畫片也不能含糊。

松竹梅歲寒三友圖,

寓意高潔,

並有長壽之意,

是經典中的經典。

明初時最為流行,

不僅文人茶客喜歡,

連皇帝都是它的擁躉。

清代也不少,

但畫風偏秀氣,

不如明代有風骨。

最低調的官窯茶器,卻經典了六百年

之所以選歲寒三友,

主要是斗笠杯器型畫幅大,

透視感強,

天生一副表現松竹梅的好底子。

構圖上借鑑永宣官窯,

結合斗笠下窄上寬的特點,

由底部同生,

逐漸向上舒展變化,

直至口沿,

鋪滿整個外壁,

如同從杯子里長出來一樣,

畫與器結合的天衣無縫,

很難得。

最低調的官窯茶器,卻經典了六百年

而花心思動腦筋最多的是在佈局,

松竹梅怎麼擺放最舒服,

枝條要畫多長,

交錯交織的角度,

花葉的位置,

總之看似隨意描畫,

其實都是有講究的。

打樣時畫了又改,改了又畫,

反覆多少遍,我自己也記不清了。

反正直到無論從哪個角度,

都能看到歲寒三友在一幅畫裡,

才算圓滿。

比器型和畫片更加分的是,

這一窯很幸運趕上出好東西的天氣,

讓杯子更添幾分寧靜的古韻。

最低調的官窯茶器,卻經典了六百年

再續上一杯龍井,滿屋清香,

看著熱氣從手中的杯子嫋嫋升起,

進入到一種放空的狀態,

感覺茶與杯,杯與人成為一體,

也許六百年前端著斗笠杯喝茶的明人,

和我有一樣的感受吧。

最低調的官窯茶器,卻經典了六百年

最後提醒您,

覺山隱窯從戊戌開始,

每一件流通品都配有序列號或收藏證書。

請購買時記得向銷售商索取並註冊,

以確保您的權益。

沒有證書和序列號的丙申和丁酉器物,

請儘量選擇認證銷售商處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