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茶品茶!

“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開門七件事,“琴棋書畫詩酒茶”這是文人七大雅好。排在一起,都有一個“茶”字,可見茶可俗可雅。

說茶品茶!

先說茶之“俗”。茶不過是種飲料,喝之解渴。大碗茶也許是最不起眼、最廉價的飲料,在《前門情思大碗茶》這首歌裡已有生動、詳細的描述。記得斷劍七八歲時,那時好像還沒有實行承包制,生產隊還是最小的生產核算單位,一到採茶季節,婦女們齊齊採下七八寸長的茶枝,經殺青之後,男人們齊齊用腳揉捻,曬乾後即成“黃大茶”交售。後來才知道這是“邊銷茶”的一種,大約是到內蒙喂牛餵馬吧。至於在開門七件事中的茶,肯定是人喝的。老百姓在“鋤禾日當午”時,飽喝一通生津止渴的茶水,該是多麼享受的事情,這時最好的喝法就是“牛飲”,端起茶缸一飲而盡,再抹抹嘴,擦擦汗,那才叫一個“爽”。

說茶品茶!

在嶽西諸多禮節中,喝茶是最重要的禮節之一,這“茶”也許超出了狹義茶的範疇,比如說待客下碗雞腿麵叫“燒茶”,結婚時要喝好幾種“茶”,送禮中還有“滿月茶”一說,等等,但無一不飽沾煙火氣。既然叫茶,肯定與茶有關,民俗專家也許有考證,斷劍就管不了了。

說茶品茶!

再說茶之“雅”。

茶,提神,醒腦,去異味。這種特質,決定了茶與文人雅客、佛道仙流注定有不解之緣。茶聖陸羽著《茶經》之後,飲茶之風肯定日盛,盧仝《七碗茶歌》寫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合得蘇息否?”,讀後覺得這哪裡是茶,簡直就是仙丹了。

說茶品茶!

文人飲茶,肯定不會像農人一樣“牛飲”。在茶的檔次上肯定是要求極高,“明前”、“雨前”那是必須的。在茶具上,肯定是不厭其精,精美的陶瓷最合文人雅士的雅好。在衝飲時,肯定不厭其煩,一大套程序,日本“茶道”就是例證之一,“茶道”源於中華,繁瑣更勝於中華(小鬼子學什麼,像什麼,還有可能超過老師,鬱悶)。

至於茶與佛道結緣,想想也就明白。不是茶,難道是酒?茶有隱士氣質,不張揚,有內涵,佛道仙流愛之自是必然。

斷劍也愛喝茶,不論好孬,是茶就喝。最愛喝抓一大把茶葉放在開水瓶裡泡的茶,也愛喝綠茶中的“名”茶,看來,斷劍也俗也雅呀!

說茶品茶!

既是隨筆,不妨評點一下所喝過的茶:

第一名:開水瓶裡放一大把老茶葉泡的“功夫”茶,理由:便宜、大眾、解渴無上妙品。

第二名:頂谷大方,皖南茶,名氣與茶品質不成比例。基本是天然生長狀態的茶樹,不剪枝、不施化肥、不打藥。茶成方形,故稱頂谷大方。產量極低,有佛茶之稱,可謂茶中隱士。滋味清遠,妙不可言,僅在徽州喝過三杯。

說茶品茶!

第三名:怎麼的也該嶽西翠蘭吧。古坊“山外海”君哥哥,劉友林,初次品嚐其所作翠蘭,不由得打個激靈,隱約有逸士風味,確實好茶。古坊也有團包山——黃泥山,茶芽粗壯,所制翠蘭滋味醇厚,也為上品。姚河茶也不錯,只是香味不似古坊茶。

第四名:春茶炒青。為什麼要說春茶炒青,夏茶澀味太濃之故也。記得到涼亭下鄉,主人泡一杯中喝不中看的當地炒青,齒頰留香三天。

說茶品茶!

第五名:黃山松針。喝過的人不多,因為斷劍在茶校讀書,茶校老師自創品種,才得一飲。介乎傳統皖南名茶與屯溪炒青之間,針形茶,味略濃。

第六名:祁門紅茶。有人也許喝不慣紅茶,其實細品,好比陳年老酒。

第七名:鐵觀音。耐泡。香氣也好。

說茶品茶!

第八名:綠牡丹。其實也就是將茶紮成花狀,泡在杯中,好看的很。

第九名:黃山毛峰。只在太平同學家喝過正宗的,感覺比不上嶽西翠蘭。

第十名:賓館裡的客房茶。聊勝於無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