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在孤獨中實現靈魂的自由

《月亮和六便士》:在孤獨中實現靈魂的自由

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19年。

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貧窮的糾纏,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後悔從來沒有光顧過他的意識。作品表現了天才、個性與物質文明以及現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間的矛盾,有著廣闊的生命視角,用散發著消毒水味道的手術刀對皮囊包裹下的人性進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著看客訕笑的幽默和殘忍的目光。

“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著碌碌無為的庸人們所處的卑俗現實;而“月亮”則高懸夜空,象徵著無所畏懼的冒險家們所苦苦追尋的理想。二者都是圓形的,都閃閃發光,但本質卻完全不同。

作為一本自傳體般的小說,它以畫家保羅·高更的一生為原型,講述了他如何從一個探求六便士的庸人變為一個追尋月亮的畫家。說起高更,或許很多人覺得耳生,但他卻能和梵高、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

而該書講述的便是他那苦難而又傳奇的一生,它同樣告訴我們當我們決定放棄一切去遵從內心時,便註定要走一條與別人完全不同的路,路上必然佈滿了荊棘和險阻。

作為一名證券經紀人的斯特里克蘭德,是個家庭美滿幸福,生活富裕的人,在他人眼中他是成功人士的象徵。但在他結婚十七個年頭的時候,他卻選擇了拋妻棄子,獨自前往巴黎重頭開始學繪畫。眾人不理解他為何那麼做,妻子也只認為他有了外遇才會如此。

《月亮和六便士》:在孤獨中實現靈魂的自由

沒有人認為他的畫具有任何的價值,只有一位荷蘭的畫家施特略夫認為他就是天才,把他奉為自己的神。在生活上資助他,在他生病時照料他,對他的任何行為都毫無怨言,但他卻在最後和施特略夫的妻子私通,並拋棄了他的妻子使其自殺。

我無法理解他的性格怪異、冷漠自私。就像我無法理解施特略夫對他的縱容一般,或許在尋覓月亮時他們都迷失了自我。

後來他依舊窮困潦倒的活著,作為一名畫家他不渴求別人理解他的畫也不會央求別人買他的畫,他的精神世界我無法窺探,他的靈魂我也無法感知。我至始至終都無法理解他,直到小說迎來了結尾。

他為了躲避仇家遠遁到了與世隔絕的塔西堤島上,在那他與善良又勤奮的土著姑娘愛塔結了婚,住在離公路有八公里的木頭房裡,那無疑是個很美的地方。那裡與世隔絕,彷彿世外桃源。用文中的話說,那是大海長天之美,它遠離紅塵獨處一偶,頂上是蔚藍澄澈的天空,周圍是鬱鬱蔥蔥的樹木。他在那忘我的創作。

《月亮和六便士》:在孤獨中實現靈魂的自由

但好景不長,他得了麻風病,命不矣但他還是選擇堅持創作。在生命得最後時刻,他追尋到了自己畢生所追求的,畫出了他對生命的全部理解,對世界的所有探究。

讀到這,我開始明白他這一生。他孤乖張,不被世人所接受,但他卻也不亢不卑,不被世俗所困擾。他遵循了自己的內心,在驅之不散的念頭的驅使下,在時間不在場的誘惑下,衝出世俗的樊籬,走向了藝術的至境。

他正是在孤獨中仿徨,在孤獨中衝突,在孤獨中生成,在生命的最後一瞬間,在孤獨中實現了靈魂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