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或將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我們?

央行或將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我們?

隨著各個國家對數字貨幣資產的接納,數字貨幣已然成為了金融領域的一個大的趨勢,如果你身邊有很多金融投資領域的朋友,那你一定不難發現,他們有的經常穿梭於各大所謂的高端商務社交場合,有的在趕一些技術交流會,有的每天在看趨勢四處打探數字資產的小道消息,忙的不亦樂乎。

從 2009 年中本聰挖出第一個比特幣時,實際上就意味著兩個世界的衝突就已經開始,直到現在這個衝突一直沒有解決。先看一個有點荒誕的現象:今天數字貨幣市場已經有數千億美元的市值,近 2000 個數字貨幣被髮行和交易,整個市場有著近乎國內 A 股的交易量。然而,不像 A 股市場用人民幣連接股票,數字貨幣市場幾乎沒有一個主流法幣直接連接數字貨幣,在目前整個市場中,大家主要還是以 BTC、ETH 等主流老幣作為交換的媒介。這就產生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BTC、ETH 等主流老幣的價格非常不穩定,這給法幣進入數字貨幣市場帶來了一定的不確定性,尤其小白用戶更是膽戰心驚。

再加上,各地的監管不明朗,主要的大國又沒有區塊鏈化的貨幣,法幣與數字貨幣的連接一直困擾著行業發展。

然而,就在近日,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籌備組組長姚前表示,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原型方案已完成兩輪修訂,未來有望在票據市場等相對封閉的應用場景先行先試。但他同時強調,推出暫無明確時間表。

上海證券報週三刊登對其專訪稱,發行法定數字貨幣需要循序漸進,反覆推敲和測試,不斷積累經驗,“可以選擇一兩個封閉的應用場景,如票據市場等先行開展推廣,觀察其使用效果,逐步積累經驗,隨時改進和完善,待成熟後再推向全國。”姚前認為,央行研究發行的數字貨幣是指數字化人民幣,從各國方案看屬於法定加密數字貨幣,其本身是貨幣而不僅僅是支付工具。姚前指出,關於法定數字貨幣技術路線的選擇,大方向上可分為基於賬戶和不基於賬戶兩種,也可分層並用而共存於同一體系。在設計數字貨幣時,也會對現有的貨幣政策調控、貨幣供給和創造機制、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做出充分考慮。

中國央行自成立數字貨幣研究團隊,對數字貨幣發行和業務運行框架、發行流通環境等方面也進行了研究。央行原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6月曾撰文稱,數字貨幣技術將提升中央銀行對貨幣發行和流通的控制力,使貨幣政策的運作和傳導更有效,也能使貨幣政策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穩定與發展。

央行將要發行法定數字貨幣,這可以說是一個國家平臺,是銀行平臺,是大數據平臺。法定數字貨幣的發佈,必定替代實物現金,流通成本將降低。那麼在交易便利的背後,無現金交易,無卡交易、存錢、銀行卡等概念又將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呢?

小編和大家一起吃瓜坐等新時代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