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日本實體店比電商厲害?

李光臨LGL


在日本的時候,筆者用的比較多的是亞馬遜。印象中最深的是運輸費,感覺隨便一個什麼東西,都要付出幾百日元,甚至上千日元的運輸費,合幾十人民幣。


雖然在天貓、京東上也常常收運輸費,但多在10元以內,屬於可以承擔的範圍。所以那時我突然意識到,中國電商發展這麼快,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力成本低,導致了物流成本相對較低。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日本的電商有一個不方便的地方就是,一般工作單位不接受快遞。所以很多快遞需要寄回家裡。但家裡又常常沒有人。日本的快遞員又不是晚上可以上班,小區裡一般也沒有什麼寄存箱,所以電商的購物體驗並不怎麼好。這也成了日本電商發展一般的一個原因。


當然了,之所以日本喜歡實體店,主要是因為日本的實體店服務周到,服務品類五花八門,造成了日本人依賴實體店,依賴店員的購物習慣。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便利店非常發達。幾乎到了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地步。711,全家,羅森互相比拼服務質量,首先的就是比拼服務密度。



基本上你只需要下個樓,就一定能就近找到便利店。這是其一。


其二,日本人的水電費、打印車票,打印機票,ATM服務,日常打印服務,都可以在便利店完成。雖然這些在中國人看來匪夷所思(我說的匪夷所思就是出個門還要打印訂單機票,打印訂單車票,還要到便利店交水電費等),但在還沒有習慣移動支付的日本人看來,能夠在便利店一站式解決,簡直太方便了。


其三,日本便利店的服務人員一般態度比較好。



東西找不到的,問店員。東西不會用的,問店員。凡事都可以問店員。店員就是心中有千萬個不爽,他都要畢恭畢敬,幫你幫到底。


面對中國迅猛發展的無人便利店,日本人最大的擔憂,就是沒了店員,自己會變得無所適從。


中國人到日本購物,無不對日本店員的服務態度和專業精神感動的五體投地。但日本人仍然有槽要吐,就是一到了晚上12點,日本人就覺得店員的“歡迎光臨”說的含糊不清,覺得服務不周,利用深夜時段不認真工作。中國客人表示,你來中國體驗下就知道日本店員已經做得相當不容易了。


總之,在日本,因為線下服務體系做得比較完善,人們形成了固定的購物習慣,再加上整個社會變得成熟而又保守,所以人們對新的東西,不那麼感冒,也不太願意先行先試。


日本的實體店,依然佔據著強大的渠道。


北京不冷東京熱


為什麼日本實體店比電商厲害,而中國卻相反?因為不需要!

現有模式已經足夠成熟,吃喝拉撒都能被滿足,而且由於日本產品價格透明,反而電商沒有了價格優勢。那為啥還要發展新的網購平臺呢?所以,即時日本有了淘寶,線下零售仍然是最主要的消費形態



1.服務好的令人髮指

日本最好的是服務,其次才是產品。 一家餐飲可以經營150年,甚至250年,這在日本很常見。所以我們能看到類似壽司之神、天婦羅之神等稱謂。

日本的商場不管是免費寄存服務、打包送貨上門服務、還是針對嬰兒、輪椅、行李箱的電梯,都足以讓用戶覺得購物體驗細緻又完美,電商能提供的服務,實體店都能提供,實體店購物不會成為你的負擔。

我去日本旅遊的時候,導遊介紹日本服務的時提到,他去買鞋子,日本的服務員跪在地上給他換鞋,這是他老婆都沒有做到的服務,從此他成了日本服務的宣傳者。



以東京為例大部分商場從上午10點或11點開始營業,閉店時間為晚上8至10點。達人們會選擇在開門時間進店, 上午購物的積分可以在商場頂層“大食代”換取免費午餐,節省一筆不小開支。

2.完備的零售體系,價格高度穩定

日本的商品沒有太多中間環節,從出廠到放上櫃臺不會超過四個環節,且上下環節之間的差價是按比例固定的,所以同樣的產品無論是在那個商場買,那個便利店買價格都差不多(除了免稅店外)。

但我國卻不一樣,我國地域遼闊,中間環節多且環節之間無底線的層層加碼,導致商品出廠價和到消費者手上之間的價格相差太大。

日本產品的價格透明電商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畢竟電商發展最大的動力就是便宜


3.日本對電商實施徵稅政策,電商價格反而更貴

日本很早就對電子商務的企業實施徵稅政策,但目前我國對電商的徵稅缺仍然還沒有大規模實施。由於中國目前並未對網上開店企業徵稅,因此,在中國網上開店門檻低,從而也使得網上有價格優勢。而日本的電商企業的價格優勢也並不是很明顯。

電商有時候徵收的稅點會高於實體店,這樣電商就沒有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價格優勢,同時線下經常會有一些當季額外的促銷活動,以及福袋等營銷方法,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自然優先選擇實體店。

4. 日本物流業並不發達

中國電商發展的另一個因素是地域遼闊,物流高度發達,但是日本物流業卻不發達(美國也一樣,物流很貴),所以日本人都驅車10公里去賣場商場買東西,中國則江浙滬包郵,還送上門。


毛琳Michael


我們先試想一下,在我國電商相比實體店有哪些優勢?

對消費者而言,

一、商品價格便宜且網購優惠力度大。

二、省時省力無需長途跋涉購物。

三、沒有實體店開業畢業的購物時間限制。

對賣家而言,

一、開店門檻非常低,沒有線上徵稅一說,大量節約成本。

二、沒有實體店租金煩惱和場所限制。

三、沒有實體店開業畢業的時間限制,發貨自由。

四、更便於瞭解用戶售後感受,售後服務及時。

那麼日本電商是否也同樣有這些優勢?

對消費者而言,

一、線上線下商品價格一致,一般無特別優惠。

二、日本零售業注重實體業細節服務。連鎖便利超市佈局整體,人性化服務營業二十四小時,例如全家、羅森、711等連鎖便利店日常供應盒飯、關東煮等,滿足各時段人們能獲得加熱可口的食物,也是予以休憩的場所,由於實體行業基礎牢固服務周到,是電商永遠替代的實體業優勢。

三、實體店開店關店時間一般固定,但也會有為了顧客延長營業時間的店家,也提供打包送貨上門服務,非常人性化。

對賣家而言,

像日本、德國這些注重實體經濟的國家很早就對國內電商企業進行徵稅,對電商幾乎沒有任何稅收優惠政策,因此在和線上實體店競爭過程中,電商無法發揮價格優勢,並且打不過線下的精細化服務,也無法使人們獲得實體店的購物樂趣,總的來說就是日本的實體業在人性化服務這塊做得無懈可擊,電商難以用省時省力的噱頭取悅人們,外加高額成本使得電商營業變得不值得。

我國新零售時代加速邁進,應當向日本實體零售多學習,學習他們對於顧客的人性化服務,將線上線下的優勢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華爾街見聞


相比於中國實體店被電商打得哀鴻遍野,日本的實體店就沒有遭到如此的迫害,是日本的互聯網和物流不如中國嗎,顯然不是的,日本實體店之所以沒有被電商打敗,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的傳統商業模式已經成熟並且臻於完美,根本就不給電商一家獨大的機會。

日本實體店很注重細節上的服務

日本的商店提供包裹的免費寄存業務,在每個大型的商店門口都會有包裹寄存的箱子,顧客不需要自己去尋找空的箱子,商店的服務員會親自幫你尋找到空著的寄存箱,這樣就解決了顧客的後顧之憂,如果購物後不喜歡大包小包的提著回家,很多商店還提供打包送貨上門的服務,並且這一服務並不侷限於商品的大小輕重,很多小商品,像鞋子、衣服,帽子等都可使用這項業務,只要支付少量的小費就可以。

另外,日本的商店裡還有針對輪椅,嬰兒車,行李箱的電梯,給每個顧客人性化的服務,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去日本旅遊的人數逐步增加,很多商位都配有說中文的服務員,專門為中國來的顧客服務。

日本實體店的基礎服務設施完備

在日本的很多商店裡,有很多為帶嬰兒的顧客準備的嬰兒車,為身體不便的顧客準備的輪椅都放在門口,顧客需要的時候直接“即推即用”,簡化了很多的使用流程,優化了客戶的體驗。

在一些大的商城裡,甚至還有寵物的休閒區,對於那些帶著寵物的顧客,可以放心的把寵物放置在寵物的休閒區然後優哉的購物,在很多日本市民的眼裡,專賣店裡的商品和百貨商店裡的商品都是一樣的,在百貨商店裡面還能享受到如此人性化的服務,為何不在百貨商店裡面購物呢?

通過這些人性化的手段,日本的實體店擁有了一大批忠實的顧客,成為了他們實體零售業長盛不衰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完備的稅務體系

在日本,很早就完善了他們對於電子商務的稅務體系,稅務部門會按照相應的比例對他們的電子商務企業徵收一定的稅,有時候在網上開店的費用甚至要比開一個實體店要高,這樣就使得線上的商品對於線下並不存在太過於明顯的價格優勢,忙活了半天開了家網店還不賺錢,誰還會專注於網店的發展呀,日本的政府通過這種手段保護了實體商業的完好。

在中國,很多實體商業過於追求利益的發展,而忽視了客戶的體驗價值,以至於很多商店的購物體驗很差,再就是我們的人口太多,眾口難調,實體商業很難根據一些即定的服務對每一個客戶實現人性化。還有我們對於電子商務的稅務體系還不是太完備,使得線上的電商對實體商業有著壓倒性的優勢。這些都是我們的實體商業輸於電商的原因

我們對於這個現象也在尋求自己的解決方法,現今非常火的“新零售”就是將實體商業與互聯網相結合的一個新的零售方案,零售業必將在不久的將來迎來實質性的提升,這或許是我們的實體商業”彎道超車“的機會。


蘇小文


不但日本的實體店比電商厲害,英國的、美國的、歐洲一帶的實體店(就是相對比較發達的國家的實體店)都比電商厲害。中國再過一段時間,也許不用十年,大概五年之後實體店就會比電商厲害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和必然趨勢。當年發達國家的時候,移動互聯網和PC互聯網並沒有興起,所以當時他們沒有這樣的狀況。而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和改革開放的中期的時候,正好趕上PC互聯網興起,所有的電子商務也讓人們去除中間化,能夠買到快捷而便宜的產品。所以有了我們中國的電商的優勢。而電商在於印度和中非一帶的國家,他們都需要電子商務電子商務主要的目的是能夠讓價格更透明,讓信息更流暢。發達國家為什麼不要電子商務呢?因為發達國家他們的資料豐富、物質過剩。也就是說他們那裡的物價很穩定。比如拿日本來說吧,他們的最低的平均收入是2.5萬人民幣。物價很穩定,可以買很多東西,除了蔬菜類貴些之外,其他東西都會比中國還便宜。所以他們老百姓手中可支配的資產非常多。

這樣就導致一個現象,他們的國民手中的剩餘的資產很多。中國的現在的一些人群每天上淘寶上比價,去哪家便宜。為了買一件衣服逛好幾個小時的淘寶,但日本人就不會這麼做。因為他們的價格明瞭且穩定,因此他們對價格並不太敏感了,反而追求的是品質服務和休閒。

線下實體店呢,正好能滿足這樣的需求。去逛實體店,消費者能看看真正的品質,並且找到是符合我個性的產品。然後又可以休閒。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和發達國家的線下實體店發展更好。

而我斷言的中國在未來也很快會進入線上線下一體化。人們會更富足,可支配資產會越來越多,到時候中國人也需要更多的線下實體店來填充自己休閒個性的生活。

我是李合偉:伯樂創投俱樂部創始人,創投商學院首席講師,著作《覺悟行果創業論》。幫助過300多位創業者創業成功。期待與您分享交流~~~


合偉說


我沒有去過日本,也不知道那實體店價格如何,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質量不錯而且價格比國內便宜。電商是近幾年國內興起的商品銷售方式,我年齡大也沒有在上面買過,但是年青人非常喜歡這種方式,在網上看了樣品,下單買了,而且還送到你手裡,多方便呀。可是也有不足之處,在網上看到的樣品並不代表產品,往往看到的東西和到手的東西不一樣,很多人吃了虧之後抱怨再也不在網上買東西了,可以過了一段時間手又癢了。真正買的東西除實用品外,大多數商品成了家裡的庫存,特別是衣服,穿又不好看,送人心裡不願意,很多人有這樣的經歷。

現在我們國家的實體商店,特別是大型商城,都是分段出租,價格肯定是貴,加上人員工資成本肯定是高。比如一個品牌皮鞋,包之類商品,租一片櫃檯肯定不便宜,加上工資,如果一天只賣幾雙鞋,幾個包也算不錯了,特別是名牌產品,大都是國內貼牌貨,但是價格不便宜,幾乎和正牌一個價,還有一些不是名牌貨價格也奇高。有的人把實體店不景氣歸於房租太高,但這只是一部分,員工工資也是一部分,如果你採取薄利多銷,用質量服務態度,價格優勢,我相信實體店終究會代替網購商店,只是需要時間去檢驗了。

我不否認新生事物的優點,但是網上購物產生很多矛盾無法及時解決,比如質量存在問題,假貨,以及詐騙等需要有法律加以完善。網購商品也有優點,特別適應年輕人,他們工作比較忙,對商品比較熟悉,這個人群佔我國人口約一半,比日本人口多幾倍,所以我們在網上購物比日本強也很正常了。


王老歪49681976


看到大多回答都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日本線下強於線上的原因,比如更人性化的服務以及統一的價格體系等,但是否有想過一點:馬太效應---線下零售的強大本身也許就是個原因?作為一個在日本做電子產品貿易的人(也就是把中國產品買到日本的線上線下平臺),我試著從不同角度給一個思路僅供參考。

一、線下渠道起步早,佔盡了先機。

比如日本的大型家電電子產品連鎖店,從19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湧現,到現在已經深更大半個世紀了。而日本電商的代表,日本亞馬遜則2000年左右才正式登陸。時間上有著量級上的差異,自然使電商有了劣勢。相比之下國內的蘇寧國美,成立時間也只是1990年前後,全國擴張連鎖店的步伐還要晚一些,大約也是2000年前後,而淘寶在2003年就已經問世,不久之後便是京東。可以說在國內市場,線上線下在時間上的差距已經很微小了。

二、線下渠道擁兵(客戶)自重,倒逼廠商。

前面說的時間上的先機使得日本線下連鎖店等佔據著大部分的市場份額,而電商的進入自然是形成了一定衝擊。因為電商天然有著低成本的優勢,即使日本對電商有完善的稅務體系也還是如此。如果廠商對線上線下一視同仁,那最終必然是電商有更多價格優勢。而線下必然不會坐以待斃,於是價格戰就開始了,但是顯然線下不願意自己為價格戰買單,於是成本就被轉嫁到了廠商身上。通常來說,線下渠道的產品毛利要比線上平臺高出10個百分點甚至更多,甚至很多品牌還要為連鎖店的價格戰提供利潤保證(即無論如何丟價都保證其毛利率)。也就造成了很多廠商線上賺錢線下虧錢的窘境,其結果就是線上為線下輸血。前些時間被收購的夏普,其相當程度的虧損就是在日本本土市場被連鎖店壓榨的。那麼為什麼廠商心甘情願被壓榨呢,對於廠商而言,尤其是那些有品牌野心的廠商,市場份額甚至是要高於利潤的指標,因為他們堅信待份額大了之後,便會有更多和渠道談判的話語權,賺錢也只是時間問題,所以他們無法放棄佔據日本絕大多數份額的線下市場。這也導致了無數品牌的前赴後繼。


以上是從渠道角度出發對日本線下強於線上的現狀給出的一種見解,那麼這種境況是否會持續下去呢,我覺得未必。

一、剋制的亞馬遜,不是沒有野望。

從2000年進攻日本市場,這十多年來日亞一直保持著戰略上的剋制,穩紮穩打深耕本土市場。摸清了日本市場的套路,它隨時在等待機會。從其語音助手Echo於去年底登陸日本也可見其對日本市場的重視。

二、龐大的線下渠道,大卻四分五裂。

雖然線下市場巨大,但是卻被不同的品牌分食,沒有絕對的壟斷型巨頭。以家電連鎖店為例,大約十家連鎖店瓜分了線下市場的大多數,但是其中任何一家單獨挑出來,都無法與日亞抗衡。

三、廠家心裡也有桿秤,誰好誰壞都記在心裡。

前面也說到了很多品牌商是靠線上渠道給線下渠道輸血,也就是說線上賺錢線下虧錢。線上線下都是用戶至上,而線上比如亞馬遜同時也利用其高效率為廠家創造了更多價值。

四、線下的門檻,是保護傘還是坑?

線下渠道由於空間的限制,產品不可能大而全,只能做些篩選,而篩選的標準又很嚴苛,並且毛利被放在數一數二的評判標準上。最終受益的多是有本土渠道優勢的本土老品牌,一些高品質高性價比的新興或者海外品牌往往問路無門被擋在門外。這些品牌大多隻能在線上生存,雖屬無奈,但客觀上也增強了線上平臺的競爭力,因為線上可以提供比線下更多更有競爭力的選擇。以手機殼為例,線下連鎖店售賣的各色手機殼售價普遍在人民幣一兩百元甚至更多,原因不是這些殼有多高端,而是連鎖店能有七八十個點甚至更多的毛利,而這些產品不過是一些電腦周邊老牌廠商找中國貼牌生產的而已。

總的來說,我認為日本的線下很強,部分原因是在於其時機上的決定性優勢,而這個線下市場的貪婪也給了線上更多的機會,線上仍然有進一步成長的巨大空間。


bssupup


為什麼日本的實體店比中國的電商厲害,主要原因是因為地域用戶需求的問題。

對於日本來說,便利店以及實體店發展很厲害模式體驗都比較好而且價格透明,同時該地區的群眾的生活節奏都是比較安逸的逛街的時間特別多,如果你去日本旅過遊的話你更能親身體會到,購物環境以及商場的設施,那絕不只是去購物了,而是一種生活的享受,所以當地人民對於商場實體購物形成了一種生活習慣也可以說是一種方式,同時在日本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很多茶餐廳,或者冷飲店,可見他們的生活方式,所以每天逛街似乎形成了他們每天生活的一種方式,所以電商模式讓他們體會不到這種購物的樂趣。

而我們中國的方式按照一二線城市來說,生活節奏比較快,工作佔據了我們大部分時間,所以逛街去實體店都需要安排時間,購物都是有目標性的,慢慢這種方式的形成就是單純的去買東西,而不是體驗購物的樂趣,慢慢去實體店的就少了,所以有了電商的發展,讓我們更多的群眾形成了越來越懶,在家坐著隨便看下手機就能買到東西,反正買東西購物只是我們需要,屬於生活的剛需才去做這件事,而電商模式的方便性正好滿足中國當地群眾的需求,所以電商在中國發展很好。

這是中國和日本之間的主要區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活方式環境不同,響應的在需求上也是有差別的。





路林欣


我曾去過日本旅遊,到東京、大阪、京都、神戶等城市都逛過商場超市甚至街頭小店,對於日本實體商店有些瞭解。其實與國內商超區別不大。沒有某些網友描述的那麼邪乎:什麼人性化啊、細節啊什麼的,不過如此!但為什麼日本電商搞不跨店商?我認為這應該與日本商品流通體系有關。日本的商品沒有過多的中間環節,一般商品從出廠到放上櫃臺不會超過四個環節,且上下環節之間的差價是按比例固定的,到任何性質的終端銷售價格也都是固定的。沒有我國這樣中間環節多且環節之間無底線的層層加碼,導致商品出廠價和到消費者手上之間的價格相差太大。為什麼這麼說,你看看在日本,任何一件商品到任何一個消費終端,價格都是一樣的!除了免稅店(免稅店的零售價都跟其他店商一樣,只是多了一個扣稅環節而已)。隨便到路邊一個小店買的價格與到大商場超市,和機場碼頭甚至旅遊景區內的商店價格都是一樣的,相信到網絡電商的價格也就一樣。這麼看來,網絡電商在日本存在的意義僅僅就只是一種商業形態的補充,並沒有像我國這樣有價格的優勢。所以說,不可能會對傳統店商造成威脅!


大庸妹兒


在一個電商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實體店可謂是受到了“重創”,然而與中國的實體店相比,日本的實體店卻顯得“泰然自若”,日本實體店之所以沒有被電商給打敗,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的傳統商業模式已經成熟並且臻於完美,不給電商一個一家獨大的機會。

首先,日本實體店相當注重自身細節上的服務,日本的商場不管是免費寄存服務、打包送貨上門服務、還是針對嬰兒、輪椅、行李箱的電梯,都能讓用戶感受到商家的“用心”與“暖心”,消費體驗細緻又無可挑剔。其次,日本實體店的基礎服務設施很完備,有專門為特定消費者準備的嬰兒車和輪椅,即推即用,簡化了很多流程,使得用戶體驗更加個性化。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製定了完備的稅務體系,對電商實施徵稅政策,使得電商有時候徵收的稅點會高於實體店,還有其自身完備的零售體系,銷售的商品中沒有太多零售環節,差價大大減少,這樣一來,電商就失去了其本該具有的價格低的優勢。另外,日本地域狹小,相對於地域遼闊的中國來說,其物流業的成本也會較高。

地域和人口上的差異,使得中國的實體店更多追求其自身利益的發展,而忽視了用戶的體驗價值,這也就是為何中國電商發展尤為“熱烈”而日本實體店如此厲害的原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