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还是“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

这要从达摩祖师说起。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还是“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

达摩是印度人,据说是受到了师傅的启发,才来到中国传播佛法。南北朝时,南北相隔,中国分裂为两个主要部分,达摩来到中国的时候,南朝正是梁,于是便主要在南方弘扬佛法。逐渐地,达摩有了些名气,得到了梁武帝的接见。梁朝是一个崇信佛教的朝代,从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可见一斑。但达摩与梁武帝聊得并不好,梁武帝认为自己大力建造寺庙,弘扬佛法,是莫大的功德。达摩却说:这不是功德,不过是世间的福德罢了。梁武帝又问:那真正的功德是什么?如何才能修炼成佛?达摩说:真正的功德是见本性,就是能够视众生为平等,心中没有杂念。梁武帝不懂,于是不欢而散。

达摩传播的佛法,主要以自悟为主,就是能够感应到自身与大自然的融合。而梁武帝建造寺庙等行为虽然很有利于佛教的传播,但他以此为荣,便没有真正悟到人生的真谛。如果梁武帝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才更接近于真正的修炼。达摩试图点醒他,但梁武帝没有理解。

几天之后,梁武帝感觉到了达摩的意思,召他回来的时候,达摩渡过长江,到北方去了。据说,达摩渡江的时候找不到船,他脚踩着一片芦苇,芦苇把他送过江去,这就是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

达摩来到了嵩山少林寺住下,为少林寺带来了四卷《楞伽经》。(《楞伽经》熟悉不熟悉,《九阳真经》就写在《楞伽经》梵文的缝隙中。)但是,达摩每天就是面壁端坐,据说就这样坐了十八年。这期间有一个叫做神光的和尚听说达摩的大名,便来到少林寺向其求教。但达摩每天就是面壁,没什么好学的。神光认定达摩并非凡人,具有大智慧,下决心要跟他学佛法。十二月的一天,大雪纷飞,神光在达摩的屋外站了一夜,雪都没到了膝盖。达摩不忍,于是问他有什么要求。听到神光要跟自己学,达摩叹道:学佛的无上妙法,是何等困难之事情,哪能轻易地学去。神光听后,用刀砍断了自己的左臂,以示决心。达摩很是感动,便开始教授神光,并给他改名为慧可。慧可最终继承了达摩的衣钵,成为佛教禅宗的二祖。达摩是初祖。

禅的意思就是顿悟,以获得智慧。佛教的派系很多,达摩传播的就属于这一派,因此称为禅宗。

到了三祖僧璨、四祖道信的时候,由于传教的需要,禅宗也改变了“闷油瓶”式的布道,开始公开宣讲,这其实与禅宗的本意有冲突。到了五祖弘忍,他觉察出了这一点,便想改变这种状况,而此时禅宗的教义已经传播得很广了,据说弘忍的门徒已达数万之多,并有十大弟子,其中的大弟子就叫做神秀。(终于说到点儿了,熟悉我们这个号的朋友以后经常会发现这一点,重要的人物不在一开始就出场。)

此时时间已经到了隋唐时期。神秀年轻时博览群书,学习经史,50岁时才出家,拜五祖弘忍为师。神秀求佛之意甚诚,在寺庙中打杂、砍柴、挑水,毫无怨言,深受弘忍器重。神秀渊博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他在佛法上也深得弘忍的真传,学到了三祖四祖五祖以来全部的智慧,本来,大家都认为神秀能够继承弘忍的衣钵。甚至弘忍也这样认为,直到惠能的到来。

惠能是广东人,父亲是做官的,但是早亡,惠能从小生活贫寒,大了一些,以打柴为生,粗通文墨(也有人说他不识字,这基本不大可能)。偶然的一天,惠能听到有人讲《金刚经》,突然心有所悟,便要去学佛,听说弘忍是高僧,便去找他。一个月后,惠能来到了弘忍所在的湖北黄梅,这里已经是佛教传播的中心。见到弘忍后,一聊之下,弘忍果然觉得惠能颇有慧根,就允其住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还是“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

一日,弘忍集合所有门人,要求一众大弟子每人做一首偈,意思是考察一下大家的功课,也可能是借此机会要宣布他衣钵的传承人。偈是四句类似诗的一段话,体现的是修行者内心对佛法的理解,常用比喻的方式,以启迪读者。

在这些弟子中,当然是神秀作得最好:

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不使落尘埃。

这首偈基本上达到了“佛即是我,我即是佛”的境地,表达了一心向佛,清净内心的意愿,具有禅宗一贯主张的思想。

众人皆夸神秀做的好,但有一个人认为神秀并没有达到禅宗的最高境界,并比照着神秀的偈,另写了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满座皆惊。作者是刚来的惠能。

这首偈中体现的是“无佛无我,佛我两忘”的境地,明显高神秀一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还是“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

从这两首偈的用词上可以看出,神秀的精准,惠能的随意,这一下子就能看出二人文化修养上的高低,论学识、论资历,神秀可不是二十多岁的操着一口广东话的不起眼的惠能可比。

但禅宗讲究的就是顿悟,五祖弘忍的心一下子偏向到了惠能的身上。当夜,五祖弘忍便向惠能交代了传承衣钵的事宜。随后,惠能离去,回到江南传播佛法。有人说,弘忍是担心惠能遭人嫉妒,恐为人所害,才出此下策的。

尽管惠能继承了禅宗的事业,但神秀依然没有就此放弃,继续按照所学向世人宣讲。从这个角度上说,神秀也是弘忍的继承者。从此,佛教禅宗分为了南北两派。南派讲究顿悟,获得佛法智慧,在于体会到的那一刹那,有人终生也找不到感觉,有人一下子就天人合一了;北派讲究渐悟,即一点一点地学,一点一点地研究,只要勤勤恳恳地追求,最终便能够将佛法学好。

本来禅宗就是顿悟,不立文字,没有固定模式,但这种方法实在不利于传播,最终形成的南北两派,也是弘忍苦心孤诣的结果。

后来,神秀的名声日隆,到了90岁的时候,武则天还要召见他;神秀活到了100岁,逝世之后,唐中宗李显赠其谥号“大通禅师”。

神秀被惠能“抢去”了六祖的名号,但也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做不成惠能,是因为天赋和缘分未到,这样的事情不可强求,但可以做神秀,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便也不负此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