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真相:清末武威农民暴动始末

还原历史真相:清末武威农民暴动始末

武威文史专家:李元辉

还原历史真相:清末武威农民暴动始末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武威农民数千人拥进县城,砸烂巡警岗楼,攻人县署衙门,要求豁免花税(鸦片税)和契据税。这是武威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农民暴动。那么,这场农民暴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其来龙去脉又是如何?

清末的武威,苛捐杂税繁多,再加上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土豪劣绅横行乡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清末,凉州府县衙门设有经征处经营征收各种赋税,除田赋、盐税、酒税、煤炭税外,又增加烟税、糖税、当税、牙税、肉厘(屠宰税)、油梁磨捐、驼捐、厘金、担头捐、印花税、房捐等十多种。此外,凉州还设有统捐局收统捐银,凡举办地方事业,除上级指定要办的事由上级拨款外,其他属于当地要办的事都由地方捐款集资,捐派费名目繁多,“举凡厘金、捐输、新税、抽租、预借、军面、脚运、骡价等,无所不用。”地方官员、土豪劣绅借此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光绪三十四年(1908),凉州统捐局收百货统捐银六千零一十七两一钱四分五厘。《甘宁青史略正编》记载道:“苛捐杂税相继繁兴,民力既竭无以应,则委严酷州县敲骨髓以取之。民皆相向而哭,以早死为祝。”武威广大人民深受贪官污吏、苛捐杂税之苦,怨声载道。

捐税繁多,天灾也不断。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9年(宣统元年),甘肃连续多年干旱,至1909年夏间,旱情发展到顶峰,持续995天不雨,发生了特大旱灾。有资料记载道:“今岁全省皆未得雨,旱干更甚,麦秋已至,不独无粮,且更无水,竟有人食人之慨”,“粒谷皆无,且饮水亦至枯竭,今竟呈析骸相食之现象”。大旱之下,武威及河西各地呈现“粮价踊贵,比户枵空……民无所得食,饿殍满道,鸿雁哀鸣”的凄惨景象。为此,同盟会员高旭曾写了《甘肃大旱灾感赋》一文,文中说“天既灾于前,官复厄于后。贪官与污吏,无地而蔑有。官心狠豺狼,民命贱鸡狗。四看饿殍余,百不存八九。”但官府依旧横征暴敛,对农民“吸骨敲髓,征粮派款,动辄千万,苛捐杂税,任意诛求。”

当时,武威县知事梅树楠与总缙绅(负责警察事务的绅士)王佐才、永昌区缙绅李特生等,上下勾结,巧立名目,摊粮派捐,欺榨百姓。田赋、粮捐、房捐、契税以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多如牛毛,正所谓:“业之至秽至贱者灰粪有捐,物之至纤至微者柴炭酱醋有捐,下至一鸡一鸭一羊一豕,凡肩挑背负,日用寻常之物,莫不有捐。”凉州贤孝《鞭杆记》中,对当时苛捐杂税的情况,也有真实的描写:“红月捐,白月捐,这些个捐税要掏钱。娶妻嫁女也要捐,死人丧葬也要捐。佃田卖地也要捐,置田置地也要捐。经营牲口也要捐,生儿育女也要捐。娃娃们交的是‘爬爬捐’,老汉们交的是‘拐棍捐’。女人们交的是‘脂粉捐’,男人们交的是‘力气捐’。苛捐杂税就这么的多,凉州的百姓实在没法活。”

连年旱灾,再加上苛政重税,贪官污吏,终于在武威酿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暴动。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农历八月,以哥老会会员为骨干的武威农民大暴动终于爆发了。

哥老会是清末流传最广、势力最大的秘密会党之一,一说由四川地区啯噜演变而来,如左宗棠曾说:“盖哥老会者,本川黔旧有啯噜之别名也”。又道:“自顷啯噜变为哥老会匪,军营传染殆遍”。一说原为天地会,起自元末明初。清同治年间,西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反清起义,左宗棠奉命率湘军入甘镇压。由于清朝军营中的哥老会成员众多,湘军将领杨占鳌、陶世贵、周达武等又先后任甘肃提督,驻军河西,于是,哥老会便在甘肃河西地区发展起来,在河西很多地方把哥老会俗称为“旮旯会”。

同治年间,河西处于战乱之中,人民生活无保障,加入哥老会者甚多,人们以参加哥老会后大家称兄道弟、平起平坐为荣。据保守估计,除军队中的哥老会外,地方老百姓参加哥老会的数以十万计。左宗棠回朝后,清朝曾派兵对哥老会进行了镇压,哥老会活动一度受挫。光绪年间,武威境内的哥老会又有了新的发展,当时武威哥老会也称老吆会(哥老会在民国期间仍在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的哥老会被逐渐取缔)。

当时领导这次暴动的正是武威哥老会首领齐振鹭、陆富基、李飞虎、于成林等人。齐振鹭(1868-1911),字飞卿,今武威凉州区双城镇北安村人,光绪年间武秀才。陆富基(1865-1910),今武威凉州区永昌镇刘沛村人。武威农民在他们的领导下,以鸡毛传单传递信息,约定了暴动的日期、行进路线以及目的要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农历八月十六日,齐振鹭、陆富基等人组织数千农民来到武威县衙,要求减免花税和契据税。

当时的花税,是指鸦片税。鸦片种植,自乾隆年间已由内地传播到武威,道光末年始,武威等地陆续广种罂粟,所谓“一望荼毒,直谓之无地可也。”1860年,清政府下令在甘肃开始征收鸦片税,种植罂粟在甘肃取得了合法地位。《古浪县志》记载道,古浪县“全县山川曾广种鸦片,每当收烟季节,商户云集近千家,或坐地收购,或长途贩运,鼎盛一时”。武威“为西路鸦片之集中地,每届烟会,商贾云集,戏班、妓女,连袂而来,为西路所未有”。通常种罂粟要比种其他作物多交一倍以上的赋税,实际上武威地方乡绅官吏向烟农索取赋税时,逼迫烟民交“三倍的赋税”,百姓不堪重负,怨声四起,终于导致民变。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十六日,但数千农民围聚至武威县衙时,知县梅树楠早已察知此事,故意避匿不见。四乡农民等候多时,不见知县出来商谈,事先又没有制定好对策,只好散去,第一次抗税运动无果而终。此后,齐振鹭、陆富基等人又经过周密计划,决定在八月二十七日举行暴动。八月二十六日,他们率领数千农民手持农具,在当日夜晚秘密聚集在东城外大光明寺内。八月二十七日早晨,城门一开,大队农民便浩浩荡荡,蜂拥而入,径直围攻县衙。知县梅树楠为拖延时间,决定采取两面派手法,一面派人与农民领导人谈判,并假意答应农民要求,一面暗中派人去调动军警围捕暴动群众。农民对官吏的敷衍应付、一再拖延忍无可忍,他们愤然而起,推倒了设在四街的巡警岗楼,捣毁了总警绅王佐才的房屋,并打伤了捕厅张傅林。知县梅树楠见状,吓得越墙而逃。在乡间的农民也遥相呼应,捣毁了勾结官府的劣绅蔡履中、李特生、王子清的庄园。

但与此同时,衙署军警已暗中出动,开始镇压乡民。乡民因为缺乏组织与训练,手中武器又多是农具,无法抵挡军警的快枪马刀,不久便被冲散得七零八落,李飞虎、于成林等起义组织者被捕遇害。在乡民的掩护下,陆富基逃往武威南山,齐振鹭化装逃出县城。

官府为抓到陆富基和齐振鹭,陆续逮捕了许多农民,并扬言要杀害这些农民。陆富基为了保护齐振鹭,也为了不牵连被捕的诸多农民,便主动向武威官府自首,承认自己是农民暴动的组织者。陆富基被捕后,被押往兰州受审,于宣统二年(1910年)三月遇害于肖家坪,时年四十六岁。齐振鹭、陆富基领导的武威农民第一次暴动以失败告终。

齐振鹭逃出武威城后,先在永昌下十堡隐蔽了一段时间,后又逃到内蒙古河套地区,此后转徙南方各省。在逃亡期间,齐振鹭陆续接触了一些革命志士,接受了一些革命思想。

宣统二年(1910)秋,齐振鹭秘密潜回武威,继续进行反清活动。他组织武威的哥老会,暗中筹措武器,积极准备暴动。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武威哥老会在齐振鹭的领导下,再次进行暴动。但由于准备不周,力量薄弱,缺乏得力的组织领导,这次暴动很快被陕甘总督长庚派兵镇压。齐振鹭在乡民掩护下准备去西藏避难,不料却被族弟齐振海出卖,被捕入狱。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武昌起义爆发,在狱中的齐振鹭得知消息,便积极策划起事。他原计划在狱中联络城内外哥老会党,买通狱卒,放出囚犯,然后打开城门,会合南仓沟乡民到齐家沟当铺取武器,在南乡高兴寺集合四乡六渠乡民,聚集人马,杀官劫库,响应革命,其计划正如老百姓所言:“十月二十五,先杀凉州府,马踏上古城,捎带张义堡。”

但由于用人不当,起事密令鸡毛传单被凉州知府王步瀛侦破。王步瀛为扑灭起义,决定处死齐振鹭。宣统三年(1911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凌晨三时许,齐振鹭被杀害在武威城大什字,年仅四十三岁。

当时武威县上古城(今武威市古城村)老母宫正在演唱哥老会会戏,凉州哥老会众以头戴金边帽、手拿长杆烟袋为标志,正借此机会聚会于上古城,商讨起义事宜。此事被凉州总兵岳登龙侦知,立即派把总刘作铭带兵包围老母宫,不分青红皂白,将头戴金边帽、手拿长烟袋的观众l00多人(包括哥老会首领4人及会众)抓获,就在上古城山沟挖好三个大坑,将所抓的100多人全部活埋。就这样,最后一次暴动尚未开始便被剿灭。

武威农民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却是武威历史上人民抗暴斗争的一次壮举,有力的配合了全国各地的反清革命运动。一百多年来,武威人民没有忘记在清末抗暴斗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齐振鹭、陆富基的事迹至今仍被艺人们编成凉州贤孝《鞭杆记》,在民间广为传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