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桥记忆之“双抢”

在南方农村生活过的人,对于“双抢”这个词一定不会陌生。双抢,指的是抢收水稻与抢种水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农作物,一年两季,分为早稻和晚稻。在伍桥这两种水稻也可分别称为早禾和二禾。伍桥也会种植种一季稻,约十月份收割,称之为大禾,并不在双抢时节内。每年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后又得立即耕田插秧,赶在八月上旬前就得把晚稻的秧插下,确保六十天后晚稻在秋收季节如期成熟。这短短的一个来月时间,忙于收割、晒谷、犁地、插秧,非常非常之忙。与时间竞赛,与季节抢收成,怎一个“忙”字了得!

伍桥记忆之“双抢”

农村里的双枪,可谓是全家齐上,人人参与忙碌。天还没亮,也才五点多钟,大人们就要顶着星光,赶在暴晒的太阳出来之前,趁着早晨的凉意多干些农活。早些年没什么机械的使用,割禾就是用镰刀。得躬身弯腰一把一把的割,着实累人。打谷机最开始也是用脚踩的,后来才改用柴油机带动,省了些人力。说到这,更早还有一种比较原始的打谷工具——“桶王”。直接用禾把子敲打在桶王的边缘之上,谷子直接掉入在桶王之中。不过这种方式在二三十年也几乎绝迹了。收谷入袋,肩扛车载,致禾场(晒场)中晒干,这些都是重体力活。农村人最吃苦的时候,莫过于双抢这两个月份了。

伍桥记忆之“双抢”

七八月也是学生的暑假期,农村的小孩,自小培养出吃苦意识,也比较热爱劳动,在双抢季节都能帮上家里一把。在家帮忙翻谷、看谷子,遇上夏天的暴雨还能及时收谷。大点的小孩也跟父母下田,割禾、喂禾把子(送成把的稻杆到打谷机前脱谷),干起活来也都是一把好手,战斗力并不比大人弱几分。有的女孩子很小就能帮家里做饭、洗衣服,大人们出去干活,小孩在家“主持家务”。农村的孩子吃苦耐劳,成才也更早!

伍桥记忆之“双抢”

伍桥记忆之“双抢”

待耕牛或者打田机犁完地后,这秧田中早就下好初长成的秧苗,此时立马要插入在水田之中,这个过程称之为“插秧”。以前的插秧都是在田中一步一步弯腰插入泥中,空好间距,退一步,插一株,整整齐齐地立在水田之中。唐朝的布袋和尚曾有首很有名的《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很形象地道出了插秧时的场景,也很有哲理的引申到为人处世之中——有时候,“退步原来是向前”。还有种比较省事的方法,就是抛秧。在田梗边把秧苗往高处飞撒在水田之中,按随机概率把它分布均匀。不过这也可能使得秧苗趴在田里,没能及时扎根站立起来。需要多留些秧苗,过几日看看田中是否需要二次补秧。

伍桥记忆之“双抢”

随着后来逐步的改进,在软塑料育秧盘中育秧。这长出来的秧苗,下面带着成型的泥土底托,便于秧苗的直立和固定。这就是得抛秧插秧等都有了更高的成活率以及更为方便的操作方式。此时仍按传统的抛秧插秧方式可行,如扔飞镖似的一根一根扔于田中也可行,像降落伞似的抛散于田中也能行。那秧苗底部的泥土,就成为降落伞的承重点,保证秧苗直立落下,成活率高。这种育秧盘原本是水稻插秧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件,而在丘陵地带的伍桥,因地制宜,被创造性地运用到特色的育秧之中。接下来不用机械,仍采取人工栽秧的工序,这可以算是一种特有的伍桥智慧了。

伍桥记忆之“双抢”

双抢时需及时补充水分,也需要补充大量能量食物。饭量和水量都蹭蹭蹭往上涨,可见劳动强度之大。伍桥山泉水资源比较丰富,流经田边的水沟,有很多就来自于山泉水。有时就在泉眼取水,有时将带来的茶水冰镇于这山泉流经的水渠之中,着实能给人带来清凉。遇上几个下乡卖西瓜的,直接买来将瓜置于这泉水中冰镇一下,更是解暑解乏。这也是这双抢季节中,难得的一分苦中作乐。

伍桥记忆之“双抢”

到如今种田的人越来越少,但“双抢”这个词汇一直都存在。水稻必须抢时、抢工、抢力,才能保证生产。所以,双抢仍是伍桥最重要的一段农忙时节。现在伍桥很多的田地都开始转向个人或者合作社大量承包,雇用割禾机或人工过来收谷和插秧。但仍有越来越多的田地开始荒芜,有份调查报告说到,“现在中国的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提种田”,农耕文化正受到工业文化的极大冲击,真实地述说着现在农村的一种现象,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也有些无奈吧。但是农村出生的我们,永远都忘不了双抢的那份忙碌、那份艰辛、那份不易。伍桥人双抢的那种勤劳和乐观,也将终身影响着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