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80後美女關於收麥的回憶,90後00後看哭了

每年,當布穀鳥飛回來,落在撈池沿上的大柳樹上。一聲聲“算黃算割,算黃算割”,拉開了金山嶺人一年之中最為忙碌緊迫的夏收, 也稱“龍口奪食”。聽老輩人傳言:“布穀鳥的前世是一個比較懶散的人,名布穀,當別人都開始搭鐮割麥時,布穀站在他家的地頭看了看,麥子剛開始發黃,不急回家先睡上一覺,明天再來割,一覺睡醒麥子全都落在了地裡。後來布穀被餓死了轉世為“布穀鳥”。每年過完小滿“布穀鳥”就飛回來在空中叫著“算黃算割,算黃算割”,以警示人們不要再走它的老路。

藍田80後美女關於收麥的回憶,90後00後看哭了

這時,要是能下一場透雨最好不過了,人們就可以把場砸平整,以便麥子割回來好存放。砸場,可是一個既有技術含量又具勞動經驗的活。砸場時地面不能太軟,太軟既沾碌碡,砸完場面也不平,要是太陽一暴曬,場面就會裂開一道道的縫隙。地面過硬,砸過去的場面就會很粗糙,就要潑水從新砸。

要說最為忙碌緊迫的那就是搭鐮割麥了。俗話說:“麥熟一晌,蠶老一時”。家家戶戶都要全家齊動員。早上天剛透亮就拿著鐮、提著水壺、再用熟料袋裝上幾個冷冷饃、一個洋蔥、兩根黃瓜。有些年輕體壯的還帶上磨刀石,以便半晌刀片割不動可以順時磨刀。

藍田80後美女關於收麥的回憶,90後00後看哭了

藍田80後美女關於收麥的回憶,90後00後看哭了

炎炎烈日下,他們腰彎如弓,揮舞著鐮刀,眼前麥浪滾滾,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汗水浸溼了他們的衣服,時不時的直起腰摸上一把汗向前看著:“還有這麼多……真是割時閒多,打時閒少啊!。家裡有老人或者孩子比較懂事的,半晌也會給送點熱饃、提壺茶水。叫來左右兩鄰坐在一起喝點茶水,吃點熱饃。金山嶺的鄉親們比較和睦,坐在一起聊會天,喝會茶不分你我。這時孩子們也不閒著,把大人們割過遺漏的麥穗一個一個拾起,真正做到顆粒歸倉。

藍田80後美女關於收麥的回憶,90後00後看哭了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閒月, 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 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 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 丁壯在南岡。

足蒸著土氣, 背灼炎無光。

力盡不知熱, 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 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 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 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 拾此充飢腸。

……

藍田80後美女關於收麥的回憶,90後00後看哭了

下午把割好的麥個子裝的整整齊齊在“架子車”上,家裡養牛的就會把牛套上“架子車”拉,沒養牛的人家只能靠人力往回拉。倒在場裡,不能下地的老人或孩子就會把麥個子穗子朝上堆的整整齊齊,細心一點的還會把麥個子往開擰一點,確保每個麥穗都能見到太陽。如此忙碌上五六天,基本上就割完了。壓在場裡的麥地垛就跟吃到嘴邊的白饃一樣,人們就能鬆口氣了。

藍田80後美女關於收麥的回憶,90後00後看哭了

碾場的時候大多都是兩家合一塊,今天你家,明天我家。即節儉了兩家場於場之間的空間,兩家合夥大家相對也能輕鬆點。這時大場熱鬧非凡老少齊上陣,談笑間拉的拉,灘的灘。拖拉機後面帶著個大碌碡,挨家挨戶的轉著圓圈的碾。記得那時碾場好像是計時收費,進場時司機就會仰起曬得黝黑的胳膊看一下手挽上的機戒表,出場時也不忘看看錶。這時的大場談笑聲,拖拉機聲把農忙一下子拉到了高潮。

藍田80後美女關於收麥的回憶,90後00後看哭了

最讓人頭疼的應該就是揚場了,那時還沒有風扇,揚場只能靠風力。趁著有風的時候,用木掀把軋下來的麥粒迎風拋向空中,借用風力吹出麥糠等雜物。白天要是不颳風只能坐在場裡等到夜裡有風時再揚。

藍田80後美女關於收麥的回憶,90後00後看哭了

曬糧的時候就不再那麼忙碌了,人們也會灘上一頓餅子,烙上幾個油饃以慰忙碌了一個麥忙的人們。這時路上的宣傳車是農村一道最為靚麗的風景,宣傳車沿著各村的道路來回宣傳。這時人們就會把顆粒飽滿乾淨的糧食曬在竹密席上,以備繳公糧。過去農民真是可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上幾畝薄田,不但要繳農業稅,還要繳公糧,把一年辛辛苦苦打的糧食一半繳給了國家。雖然那會全村沒有幾戶有餘糧的,還有很多娃多的家庭糧食都不夠吃,但是公糧一粒也沒有少繳過。記得那會村裡有一戶人娃多糧食每年都不夠吃,沒繳公糧。後來不知是公社的車還是哪的?強行從人家家裡拉走了十幾袋麥子,那女的一路追車跑了好遠……

藍田80後美女關於收麥的回憶,90後00後看哭了

作者楊娟利,藍田縣三官廟鎮金山胡家窯村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