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干部的一条用人底线

大王叫我来巡山,听听三刀侃大山

高级干部的一条用人底线

张齐贤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重臣,三度出任宰相

史书上对他的称道有三个方面:一是“留心刑狱,多所全活”;二是知恩图报,对帮助过他的人,“齐贤深德之,事以兄礼,虽贵不替也。”三是“喜提奖寒俊”。

身为总理级的高级干部,“喜提奖寒俊”是个很大的优点,可惜在正史中我没找到有关的记载。

宋人魏泰《东轩行录》里有一则故事,似乎与此有点关系,细细琢磨,却又琢磨出另一番意思来。

高级干部的一条用人底线

现将故事抄录如下:

张文定公齐贤以右拾遗为江南转运使,一日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事于怀中,文定自帘下熟视不问。

尔后文定三为相,门下厮役往往皆班行,而此奴竟不沾禄。奴乘间再拜而告曰:“某事相公最久,凡后于某者皆得官矣,相公独遗某何也?”因泣下不止。

文定悯然语曰:“我欲不言,尔乃怨我。尔忆江南日盗吾银器数事乎?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虽尔亦不知也。吾备位宰相,进退百官,志在激浊扬清,安敢以盗贼荐耶?念汝事我久,今予汝钱三百千,汝其去吾门下,自择所安。盖吾既发汝平昔之事,汝宜有愧于吾,而不可复留也。”

奴震骇,泣拜而去。

“文定三为相,门下厮役往往皆得班行”,这与“提奖寒俊”似乎不怎么沾边,不但不沾边,还有些腐败。

“门下厮役”虽然“寒”却未必“俊”,且全是“在自己身边工作的人”,也就是说,在提拔干部的问题上属于应回避的对象。

张齐贤不但不回避,反而“往往皆班行”,统统地提拔重用,简直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了。

高级干部的一条用人底线

但话又说回来,古早时,这种做法似乎不是太大的毛病,因为那是封建社会,连皇帝有时也走走后门,为自己喜欢的人荐官,不是还有一条“举贤不避亲”的古训吗?

皇帝有时为了做人情也会征求自己宠幸大臣的意见,让他在自己的儿子当中推荐一个委以重任。

宋真宗就曾问过张齐贤的同僚吕蒙正,吕说,“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简,任颖州推官,宰相才也”。后来,吕夷简果然成了有名的宰相,这件事后来还传为美谈。

高级干部的一条用人底线

所以,当了宰相的张齐贤把自己府里的小厮一个个推出去做官并不是什么大毛病。不要说古早时,就是现在,把自己的秘书什么的,或把自己领导过的部门里的干部推荐到下面去当领导,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张齐贤“门下厮役往往皆班行”之举,属可以理解范围,毕竟跟了自己一段时间,有了感情,也比较了解,更何况张氏本人有比较强的报恩情结,要不这样做反倒是不正常,不近人情了。

但是,张齐贤并没有把所有在自己身边工作过的人都推荐出去,他把一个跟他最久的厮役留下来了。为什么?因为他曾有盗窃行为。

高级干部的一条用人底线

当这个厮役看到比他资历浅、年限短的人一个个都当了官,唯独落下他,感到心理不平衡,哭着向主人提意见时,张齐贤亮出了自己的用人底线:“吾备位宰相,进退百官,志在激浊扬清,安敢以盗贼荐耶?”

张齐贤虽然大权在握,“备位宰相,进退百官”,但用人是有原则的,他的原则就是“激浊扬清”,对于有不良记录的人,他是坚决不用的,就是对于在自己身边工作最久的人,也不例外。

要说贡献,那个在他身边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厮役应该是有点贡献的。用现在的话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要说感情,相处三十多年的主仆之间应该是有感情的。要是没有感情,张齐贤不会在发现他的盗窃行为之后还容忍他三十年,也不会“悯然”而语,更不会顾及到他的处境和感受,送他钱三百千,让他“自择所安”。

高级干部的一条用人底线

但是贡献归贡献,感情归感情,钓鱼岛还是中国的......我的意思是说,原则是寸步不让的。这件事告诉我们,领导的眼睛是雪亮的,做人一定要厚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干部问题上,张齐贤已经可以了,我们不必太认真。更何况,他老人家离开我们已经快一千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