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業廳辦業務竟多了個欠費的手機號 實名制下爲何「實中有虛」?

央廣網北京8月17日消息(記者梁爽)近日,王先生到營業廳辦理業務時,被告知自己名下還有一個手機號碼,且已欠費,需補齊11元欠款才能辦理其他業務,然而王先生對於這個號碼的開通一頭霧水。實名認證的手機號碼,為何本人卻不知情?

記者調查發現,實名制下手機號碼“被冒名盜用”的現象不在少數,各大運營商名下用戶均有“中招”。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名下出現大量手機號碼。手機實名制,為何還“實中有虛”?用戶在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又該如何維權?

營業廳辦業務,竟多了個手機號?

“您名下有一個欠費的手機號碼,補交11元之後才能給您辦理其他業務。”日前,家住內蒙古通遼市的王先生遇到“怪事”,本來想到營業廳辦理換卡業務,卻被告知名下還有其他手機號。“手機號都是實名制的,我辦了另外的號自己怎麼不知道?”王先生覺得納悶,之前並沒有丟失身份證的經歷,難到有人盜用信息?事情雖然蹊蹺,但因補交的欠款不多,王先生也就自掏了腰包。

為了解開謎團,根據營業廳提供的繳費單據上的信息,王先生撥通了這個“多出來”的電話號碼。說明原由後,王先生得知,現有號碼使用者是在幾個月前購買的手機號,並且“是拿身份證辦的。”

“為什麼同一個號碼兩個人用,一個欠費,一個能正常使用?”對於王先生的疑問,移動營業廳工作人員表示,王先生的身份信息存在被盜用的可能,一方面被盜用的號碼使用一段時間後因欠費等原因不再使用,“沉默”一段時間後,手機運營商會自動認為該號碼已經作廢,並會舊號重啟,重新投入市場使用,因此也就有了後者的購買與正常使用。

“想想也是後怕,還好欠費不多,要是有其他鉅額經濟糾紛,是不是還由我來賠償?”對於個人信息的洩露,王先生也是無奈。

幾大運營商均存在用戶信息“被冒名盜用”情況

記者在網上查找發現,類似王先生情況的不在少數,情形甚至更加“誇張”。

小夥兒補卡竟發現自己多了65個手機號碼。據四川日報報道,2016年4月,阿龍到移動營業廳本想辦理一張新卡,竟被告知其名下已有66個手機號碼,早已超出每張身份證可辦5張手機卡的限額,因此不可再辦新卡。

無獨有偶,就在今年7月初,據西安晚報報道,裴先生如果不是到電信公司辦理業務,根本不會發現自己名下無故多了75個電信手機號。

同樣,記者在網上搜索時發現,在深圳工作的周先生,因工作繁忙,本想在支付寶上申請一個聯通手機號碼,因一直無法通過,只好到線下聯通營業廳辦理,結果竟發現自己名下冒出近20個陌生電話號。

幾大運營商無一例外,均存在用戶信息“被冒名盜用”的情況。實際上,手機實名制由來已久,工信部在2010年就宣佈實施手機用戶實名登記制度。2013年9月1日起,我國在全國範圍內對新增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含無線上網卡)用戶實施真實身份信息登記,嚴格實行“先登記,後服務,不登記,不開通服務。”

為強化手機實名登記管理,2015年9月1日起,相關運營商通過應用新技術、新設備等措施,進一步加強新入網客戶身份證信息核驗,於2017年6月30日實現電話用戶100%實名制登記,尚未實名的將斷開服務,堪稱“史上最嚴”的手機實名制。

專家:個人信息洩露屬民事侵權,運營商未盡審核義務應承擔相應責任

知名IT與知識產權律師、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告訴記者,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身份信息被冒用,屬於個人信息被洩露,冒用信息的人已經構成民事侵權,情節嚴重的則可能涉及到刑事犯罪。

出現這種情況時,用戶首先應要求停止侵權,然後要求賠償損失。如果不清楚到底是誰在侵權,可找運營商承擔相應的責任。

趙佔領認為,出現信息洩露問題,運營商顯然沒有盡到審核責任,因此存在相應責任。他建議,用戶可以直接撥打相應運營商熱線電話,找客服投訴。

對此,中國通信業知名觀察家項立剛表示贊同,運營商“難逃其咎”。但他也說到,運營商在審核和管理用戶信息中出現紕漏,也能理解,各大運營商均有上億的用戶需要服務,還有一些是實施實名制之前的遺留問題,管理本身也存在難度。

項立剛強調,出現類似問題,盜用信息的人或者組織已經構成違法行為,用戶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追究責任。同時,用戶應要求營業廳立即斷開陌生號碼與自己信息的關聯,其次後續事宜可交由營業廳處理。

“舊號重啟是對號碼資源的合理利用。”項立剛向記者解釋,號碼資源作為國家有限資源,運營商需要向國家繳納號碼資源佔用費,如果一個號碼只被一個用戶使用一段時間就作廢了,那就面臨極大的浪費,因此,對於運營商來說,重新售賣也是合情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