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鐵證如山 日本教科書中這樣否定 篡改成功後十分得意

在新世紀初日本篡改教科書否定“南京大屠殺”的事件,一度引起國內的軒然大波。這種否認歷史的行為不僅僅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同樣在日本國內仍然充斥著巨大的反對意見。各界人士紛紛撰文,予以譴責與爭辯。

南京大屠殺鐵證如山 日本教科書中這樣否定 篡改成功後十分得意

可在日本歷史書中,究竟是如何描述南京大屠殺的,又是怎樣修改的?今天我們簡單舉一個例子。

在2000年4月,“編撰會”編寫了中學歷史教科書,並送文部省審查。2001年4月,經文部科學省審查合格。《新歷史教科書》的主要執筆和主編等人幾乎都是“南京大屠殺否定派”,因此他們否定的將南京大屠殺意見寫入教科書,是預料之中的。問題是,日本文部科學省是通過怎樣的審查使其合格的呢?

南京大屠殺鐵證如山 日本教科書中這樣否定 篡改成功後十分得意

在“編撰會”提出的白皮教科書(供審查用)中,在日中戰爭的章節中對南京大屠殺是這樣記述的:

A.“日軍認為,如果攻陷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蔣介石就會投降,因此在12月佔領了南京。”(白皮教科書,274頁)

與這一內容相關,在戰後“遠東國際軍事審判”一節中,特別標出“南京事件”一項,作了如下的說明:

B.“東京審判法庭認定了日本軍隊在1937年(昭和十二年)攻陷南京時殺害了中國民眾20萬人以上。但是,據當時的資料,南京當時的人口為20萬,並且在日本軍隊攻陷南京一個月後增加到了25萬。除此以外,關於這一事件,疑點很多,至今尚在爭論之中。因為是在戰爭期間,即使有因事殺人現象的存在,也不應屬於大屠殺之類的虐殺。”(同前,301頁)

南京大屠殺鐵證如山 日本教科書中這樣否定 篡改成功後十分得意

以上這樣的記述,給人們造成了南京大屠殺是東京審判時編造出來的印象,完全是信口開河。同樣鐵一般的事實表明,南京攻守戰之前人口在40萬至50萬,而《新歷史教科書》卻無視這一事實,將南京大屠殺中免遭殺戮躲進難民區的20萬人作為日軍佔領南京前的總人口數。

對上述A處內容,日本文部科學省的審查意見是:“301頁上有關於南京事件的記述,但在文章結構上不夠貼切。”對明顯屬於否定南京大屠殺的B處,部省的審查意見只是“對照南京事件的有否及死難者人數等研究狀況,此處的記述可能會引起誤解”一句。

南京大屠殺鐵證如山 日本教科書中這樣否定 篡改成功後十分得意

接到文部科學省的審查意見後,《新歷史教科書》的編者們對A處的修正僅僅是在末尾附加了“(此時,因日軍的佔領,普通百姓的死傷也較多。南京事件)”這一句。在其後召開的說明會上,西尾幹二不無得意地誇示道:“我們的成功就在於在附加的那句話前後加上了括號。要知道,括號這個符號,在表示括號內的敘述並不是那麼重要。”

對於B處,他們是這樣修正的:

“東京審判認定日本軍隊1937年(昭和十二年)佔領南京之際,殺害了眾多的中國民眾(南京事件)。不過,關於這一事件的真實性,資料上露有疑點,眾說紛紜,至今尚在爭論之中。”

在文部科學省第二次的審查意見中,實際上暗地裡是許可了南京大屠殺否定派們的“虛構”意見。

南京大屠殺鐵證如山 日本教科書中這樣否定 篡改成功後十分得意

後來中國外交部基於中國歷史學界的研究成果,於2001年5月15日向日本政府就南京大屠殺的記述提出了修正要求:

(1)這樣的做法是企圖將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作輕描淡寫,隱瞞日軍佔領南京後有計劃地對手無寸鐵的中國民眾和已經繳械的俘虜進行長達六個星期的大規模殺戮這一歷史事實。

(2)強調“南京大屠殺”的研究“在資料上露有疑點,眾說紛紜,至今尚在爭論之中”,其意圖在於將極少數的不同意見誇張為普遍性的議論,錯誤地誘導讀者對“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以及對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關於這一事件的結論產生懷疑。

但可悲的是日本文部科學省並沒有接受中國的史實資料與修改意見,一意孤行,也因此使得日本政府形象於國際中一跌再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