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却不能忍下这口气!结果招来了杀身之祸!

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想当初,淮阴街头上的那一钻,引得众人哄堂大笑。可又有谁知道,这个挎三尺剑,在街上信步闲逛的落魄贵族少年,胸有万千韬略百万雄兵。果不其然,后来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拿下三秦,背水一战,拔旗易帜夺得赵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东定齐国,最后设十面埋伏之计败项羽破西楚,为大汉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被封为楚王。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却不能忍下这口气!结果招来了杀身之祸!

然而,随着王朝的建立,异姓王成了被清理的对象,韩信被改封为淮阴侯。随后“剧情”急转直下,军事天才一代人杰,被诱杀于长乐宫钟室。难道这个结局真应了那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我们细细梳理一下韩信的一生,就会发现并不尽然如此。那么韩信究竟为何被杀?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却不能忍下这口气!结果招来了杀身之祸!

其实呢,韩信虽然在军事上是个天才,在政治上就显得有些稚嫩。刘邦虽然很倚重他,但同时因为一些事情而不爽。楚汉战争后期有一次,刘邦和项羽相持不下,正需要人帮忙,偏偏这个时候韩信夺得了齐地,想做个“假齐王”也就是代理齐王,就向刘邦讨封,这不明摆着是“要挟”吗?为了大局,刘邦咽下了这口气,就封韩信做了齐王。还有一次是汉朝刚刚建立,有一天刘邦和韩信聊起了带兵打仗的事,就问韩信说,“你看我能带多少人马?”,韩信说“顶多十万人”。刘邦又问,“你能带多少人呢?”韩信说,“多多益善”。你想想刘邦当时作何感想?肯定是不爽了。但这些都不算什么,出生微末却荣登九五,如果刘邦连这点容人的雅量都没有,是不可能成功的。就连他自己都说,搞后勤他不如萧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不如张良,带兵打仗他不如韩信,但有一点别人都不如他,就是这些人都能为他所用。可见刘邦善于用人,那么必然爱才。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却不能忍下这口气!结果招来了杀身之祸!

如果说刘邦因为爱才惜才,不计较一些不伤大雅的“小事”,那么这件事却直接导致韩信被杀。汉朝建立之后,刘邦清理异性王,韩信被降为淮阴侯,按说这是给双方都有台阶下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二:

其一,对于刘邦来说,为了巩固王朝,大封同姓王清理异姓王,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其他一些不安分的异姓王,都一个个被收拾掉了,韩信为大汉立下了不世之功,改封淮阴侯是最好的安排。

其二,对于韩信来说,为了王朝安定体制所需,做个淮阴侯也没那么委屈。因为和他一样老资格的王朝元老,一个个都只封了个侯,比如萧何、张良、陈平、曹参、樊哙这些人。可他偏偏觉得由齐王降为楚王,再降为淮阴侯,一降再降,实在是埋没功臣。于是,干脆称病不朝了,整日满腹牢骚。就在刘邦平陈豨这件事情上,直接导致韩信被杀。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却不能忍下这口气!结果招来了杀身之祸!

事情是这样的,刘邦称帝后第五年陈豨谋反,刘邦想请韩信帮忙一起去平乱,韩信称病不从。就在刘邦征陈豨的时候,有人告韩信说他和陈豨有阴谋,并且想趁机杀吕后和太子,结果吕后用萧何之计诱杀韩信于长乐宫钟室。

我们作为看客,知道韩信其实是没有反的,就在他被吕后杀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可惜没有听剻通的话”,剻通曾建议韩信自立为王,韩信没有采纳。刘邦听到韩信被杀的消息之后“且喜且哀”,可见他在对韩信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韩信自恃功高难以驾驭,另一方面韩信是难得的人才,他就这么死了是非常遗憾的。可见,刘邦不一定非要杀韩信。

那么韩信之所以被杀只有一个原因,能忍“胯下之辱”,却不能忍一贬再贬这口气,最终因一时愤懑身首异处,死于妇人之手,实在是可悲可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