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問「聞斯行諸」,孔子卻給出不同答案,原因值得所有家長深思

在論語中,有這樣一段故事: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第十一》)

大概意思就是,子路問:聽到了就要去行動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麼可以聽到了就去做呢?

而冉有問了同一問題,孔子卻回答道:聽到了就去做吧!

公西華就對此有些不解了:子路和冉有問同樣的問題,為什麼得到答案卻不同?

孔子回覆道,冉有有些畏縮不前,因此鼓勵他積極向前一些;子路好勇過人,因此建議他謹慎慎重一些。

同樣問“聞斯行諸”,孔子卻給出不同答案,原因值得所有家長深思

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比如:

顏回、子貢和司馬牛同樣問到什麼是“仁”,得到的答案分別是:“克己復禮為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仁者其言也訒。”之所以分別給出了不同答案,就是因為根據每個人不同特點,通過回答問題的方式,寄予不同的希冀以及給出不同的建議和指導。

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正如朱熹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所謂因材施教,是基於對學生的充分了解,從而給出不同的教育方式。而這一點,對於現在的學生家長來說,值得每一位深思。

同樣問“聞斯行諸”,孔子卻給出不同答案,原因值得所有家長深思

因材施教這一理念,在現代教育中,被廣泛接受,也被頻頻提起,但是,大多停留在理論上。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實踐中很多老師幾乎都把備課看做是備教材、備教案,很少考慮到備學生,並不瞭解千差萬別的學生,自顧自地灌輸知識,至於哪些學生能接受,哪些學生不能接受又能接受多少,很多教師很少考慮或者說難以顧全周到。尤其在一些“大班教學”的模式下,一班好幾十個學生的容量,以及規定的課程進度,讓因材施教比較難以實現,即使有,也大多停留在課下時間。

因此,家長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材施教首先的基礎是瞭解其“材”,而除了上學時間,和學生接觸最多的,應該就是家長。通過日常接觸中的“聽其言觀其行”,發現孩子的性格特點,並由此揚長避短,引導並協助孩子發揮自己的優勢。

同樣問“聞斯行諸”,孔子卻給出不同答案,原因值得所有家長深思

而且,孔子在因材施教方面的“他山之石”,同樣值得家長老師借鑑學習。比如針對不同智力水平、個性特點以及年齡特徵和興趣愛好,施以相應的方式方法。

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願望是美好而迫切的,卻很少有家長願意或者說有時間、條件能夠為了這一目標付出相應的時間精力以及方式方法。因此,孔子的教育方式,值得每一位老師尤其是家長深思。

你還在為找不到合適的輔導班苦惱嗎?還在為沒時間接送孩子去補習或者心疼孩子假期也不能好好享受在家的舒適?或者你瞭解孩子在輔導班的學習狀態和效果嗎?點擊【瞭解更多】,解鎖成績提升新姿勢。讓家長更有成就感、參與感,讓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


聲明: 本文圖片來源於“東方IC”,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東方IC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同樣問“聞斯行諸”,孔子卻給出不同答案,原因值得所有家長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