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已死,體驗長存——撬動用戶體驗的5個支點(上)

社交已死,体验长存——撬动用户体验的5个支点(上)

互聯網廣告無用,社交媒體營銷乏力時代到來。

暗黑大反派總是打扮成超級英雄的樣子降臨。1994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在Hotwired.com投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互聯網廣告,創下了點擊率44%的記錄。在那一刻,幾乎所有的人都相信,互聯網廣告的黃金時代即將到來。

社交已死,体验长存——撬动用户体验的5个支点(上)

但這一天沒有到來。

根據全球媒介諮詢公司凱度媒體(Kantar Media)2018年5月發佈的空間(Dimension)報告,近45%的中國互聯網用戶會選擇屏蔽廣告,這一數據高於全球水平(33%)。不受待見的互聯網廣告自有其可恨之處:一是“無用”,高達99.1%的互聯網用戶認為廣告沒有價值;二是“無效”,約56%的用戶抱怨說廣告中推銷的產品他們已經購買了。

廣告如此,社交亦然。天涯之後無評論,微博之後無社交,豆瓣之後無UGC。那些以一個話題或者一個遊戲引爆流行的日子已經離我們很遠了。愛德曼公關最近的一項全球性調查顯示,只有41%的受訪者聲稱他們相信社交媒體。社交媒體營銷更嚴峻的挑戰在於,品牌正在被迫在社交媒體上站隊,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認為品牌應該“有態度”、“有責任”。

社交已死,体验长存——撬动用户体验的5个支点(上)

2008年,是一個重要年份。在這一年,北京舉辦了奧運會,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一位來自芝加哥的律師藉助社交媒體贏得了美國總統大選。

在2008年出版的《 社交巨浪(Groundswell)》一書中,當時還在弗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悠閒地做研究諮詢的喬希·貝諾夫(Josh Bernoff)歡呼“社交媒體營銷”時代的到來。這一年,被稱為社交媒體元年。這本書也是很多數字營銷人的啟蒙讀物之一。

社交已死,体验长存——撬动用户体验的5个支点(上)

10年之後,已經賦閒在家的喬希·貝諾夫看淡社交媒體營銷的前景。他曾經在自己的博客“別說廢話(withoutbullshit.com)”上寫道:

90%的品牌都不知道大家在社交媒體上談論什麼,這包括可口可樂在內。

只有5%的品牌合適做社交媒體營銷。在這5%中, 一類是有個性化並提供獨特體驗的品牌,比如蘋果、哈雷戴維森。另外一類是提供吐槽素材的品牌,比如慢如蝸牛的快遞公司。

大部分的品牌的社交媒體營銷,都是社交媒體廣告。那些華麗麗的海報或者賤兮兮的小遊戲或者可以抓住眼球,但是在調動用戶的手指上卻顯得無能為力。當然,除非你是拼多多。

社交已死,体验长存——撬动用户体验的5个支点(上)

幸好,在挑動情緒、激發意願、並設計體驗研究上,我們從來都不缺乏有誠意的探索。奇普・希思(Chip Heath)和丹・希思(Dan Heath)認為“體驗即瞬間”。 這哥倆認為那些重要的體驗瞬間是由四個要素構成的:昇華(Elevation)、洞察(Insight)、自豪(Pride)以及關聯(Connection)。此外,羅伯特·西奧迪尼(Robert Cialdini)教授的影響力理論、塞斯·高汀(Seth Godin)的部落效應、菲利普·科特勒教授的意義營銷(Cause Marketing)都是我們尋找撬動參與創造體驗的知識庫和靈感源。

當然除了營銷圈的學院派和實踐派,其他領域的新思維和新方法也能為我們帶來滋養。比如,設計獅常用的設計思維、程序猿鼓吹的敏捷開發。

如果我們再把眼光放遠一點,我們或許會驚奇地發現建築獅也是體驗設計的高手。比如,建築事務所Gensler在發佈的《Gensler體驗指數報告(Gensler Experience Design)》,裡面提到的撬動體驗的5個支點:任務(Task)、社交(Social)、探索(Discovery)、娛樂(Entertainment)和激勵(Aspiration)。

如果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麼營銷是流動的建築。

做任務:更野更刺激

“任務-獎勵”模式,是遊戲化營銷的內核,也是最為常用的體驗設計模式。從連連看這樣的傻妹遊戲到拼得多贏得多這樣的社交電商,都是在利用任務來誘導參與。

社交已死,体验长存——撬动用户体验的5个支点(上)

在任務設計上,我們往往遵循這樣的公式:參與意願=預期回報-任務成本。付出的成本越小,預期回報越高,參與度就越高。比如轉發幾次讓朋友砍價,就可以省10塊錢。

但是參與不等於好的體驗。轉發砍價雖然可以帶來低價, 也可能引發親友的反感,甚至引被拉黑被屏蔽。以4.9元買下一筐酸杏的快感有可能被朋友圈的白眼和DISS沖淡。

更尷尬的是,我們越是把任務的門檻設計的簡單,參與的意願反而越低。原因之一是“任務獎勵等同效應”,即人們傾向於認為任務的難以程度和預期的獎勵是成正比的。任務越簡單,但同時獎勵越豐厚,越會讓人們對任務本身產生懷疑。

要做就做大的。比如,特斯拉給粉絲的任務是製作特斯拉的廣告。

這個大膽的創意來自五年級小學生Bria Loveday。她寫信給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建議他舉辦一個廣告製作大賽,讓普通人制作特斯拉的廣告。在這封信的最後,Bria還向埃隆·馬斯克要了一件特斯拉T恤衫。

社交已死,体验长存——撬动用户体验的5个支点(上)

埃隆·馬斯克接受了這一建議。這個邀請普通人制作特斯拉廣告的項目定名為#Project Loveday。雖然特斯拉沒有公佈這一比賽的參與人數,但是最終評選出的10條廣告片讓人驚豔。這其中包括“地球上的飛船”以及“特斯拉田園之旅”等創意新奇製作精良的作品。

沃爾沃建築設備公司和樂高找來了一群小孩,給了他們一個非常野的任務:用樂高積木設計一塊未來的推土機原型。

最終,小朋友們用1167塊樂高積木搭建了一個頗具未來感的沃爾沃推土機模型。這款輪式推動機就像一個溫和版的大黃蜂,有著4個碩大輪子,輕盈的身體以及巨大的剷鬥。

社交已死,体验长存——撬动用户体验的5个支点(上)

“我們是認真的”,一位參與此項目的沃爾沃員工說。“我們的工程師們對孩子們的設計很驚奇。我們馬上就申請了幾項專利。”

針對沃爾沃想把人工智能和人性化設計融入未來推土機設計的痛點,小朋友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無人機和“推土機之眼”。

無人機可以監控推土機的作業,而“推土機之眼”則保證安全運行。推土機之眼的設計可以探測推土機周圍是否有人類的活動,確保推土機的自動化作業不會對人類造成傷害。這一創意源自小朋友們過馬路的體驗。

在所有人都把目標鎖定在90後和00後的時候,沃爾沃直接把目標下沉到了10後。也許你還記得那個用遙控器撞壞沃爾沃卡車的小姑娘

做社交:更真更專業

在社交模式下,人們的主要目的是和其他人交流互動。但社交不是簡單的把不同的人放在一起。

建立品牌社區來推動粉絲間的互動和社交是常規的體驗設計方法。根據內容營銷公司dialogue的一項研究,在奢侈品、汽車、旅遊等三大品類中,超過半數的消費者認為品牌社區是十分重要的。

雖然建立社區需要很大的投入,但回報也非常客觀。根據營銷案內(Marketing Insider)網站的數據,擁有品牌社區的品牌會每年節省10%到25%的相關市場和營銷費用。

社交已死,体验长存——撬动用户体验的5个支点(上)

絲芙蘭(Sephora)的在線社區美麗說(Beauty Talk)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雖然這個社區的註冊界面不太友好,但是卻提供一個輕鬆討論美妝和靈感的在線場所。

絲芙蘭的美麗說社區,就是一個美妝版的Reddit或者虎撲。在這個社區,人們可以自由發帖交流,迄今為止已經有超過100多萬帖子和留言。除了提供場地,絲芙蘭儘量減少對社區的干預以及存在感,讓用戶自由自主地參與討論和交流。

奇怪的是,這個全是女性的社區沒有成為一個宮心計的競技場。《顏值:美麗塑造女人的秘密(Face Value: The Hidden Ways Beauty Shapes Women’s Lives)》一書的作者Autumn Whitefield-Madrano認為,這裡的每一條評論都是一個美麗秘方。

社交已死,体验长存——撬动用户体验的5个支点(上)

除了為一般用戶搭建的社區,有的品牌還為精英用戶打造了升級化的社區。微軟Xbox社區大使(Xbox Community Ambassador)是微軟為“青銅”以上的用戶打造的社群組織。這個組織的入會資格包括:Xbox黃金會員、至少1500個遊戲積分、沒有使用過外觀或者遊戲增強。這個精英組織除了彼此交流,還會承擔一定量的社區任務,幫助那些普通玩家解決問題。

對於那些不需要專業支持和服務的產品,社交體驗的設計方向有兩個:一是“社群交流,二是“美麗願景”。

可口可樂的“分享這一刻(Share a Coke)”以及其他的一些活動,都需要藉助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幫助才能完成一項任務,完成任務的過程也是社交的過程。

做食品的卡夫亨氏也從吃上設計社交體驗。這家做餅乾和番茄醬的公司推出的“餵飽你全家,餵飽全世界(Feed Your Family, Feed The World)”項目,圍繞如何解決全世界的飢餓問題,建立社區推動用戶之間的有愛互動。

探索:更新更未知

我們之中的很多人,在網上的行為模式都是探索式的。我們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也不知道在哪裡找。在互聯網紀元之初,我們把上網叫做衝浪。直到現在,我們還在使用包括“瀏覽器”等名詞。

我們就像一個個在地毯上玩耍的孩子,無聊、無知而懵懂。直到有人給了我們一個裝滿玩具的大箱子。

今日頭條、抖音、乃至天貓都是基於這一模式設計的。探索式的體驗可以充分地佔有用戶的時間,在養成中進行理念植入。

不負責任地說,吃雞遊戲之所以比王者榮耀好玩,Pokemon Go比Xbox宅男遊戲刺激,是因為吃雞和Pokemon是充滿未知,同樣也充滿刺激的探索式遊戲。

來自北歐的宜家認為歐洲C位國家瑞士的人們對他們家的床無感。為此,宜家設計了一個探索式體驗項目,為鐘錶國和滑雪國的人們舉辦了一場床上的音樂會。

社交已死,体验长存——撬动用户体验的5个支点(上)

宜家邀請了著名的作曲家 Max Richter在一個擺滿床的大廳裡演奏了6個小時的搖籃曲。而作為聽眾的顧客, 就睡在自己實現挑選好的床上。

那麼問題是,這樣又高級又昏沉的音樂會,你到底是睡還是醒呢?

如果是你,你是否會設計一個遊戲挑戰,看誰能夠久撐不睡的,免費拿走自己睡床。或者,換個角度,進入深度睡眠最快的贏家,拿走自己的床。

對自家品牌顏色極端自戀的德國電信,對於洋紅色這種顏色有著深深的迷醉。為了俘獲年輕的消費者,並也讓年輕人喜歡上這種顏色,他們, 推出一款全新的應用程序——洋紅濾鏡The Lenz App。

社交已死,体验长存——撬动用户体验的5个支点(上)

打開應用程序之後,將手機攝像頭對準洋紅色的任何物體,該程序就會調用增強現實引擎,加載富媒體內容。這些內容包括德國電信該活動的合作樂隊——“街頭霸王(Gorillaz)”的獨家內容,如音樂視頻、圖片、最新音樂等。

任何洋紅色的東西都是一個全新世界的入口。洋紅色的巴士廣告,老唱片,過期的草莓酸奶……有了Lenz App,它們都會變成新的媒介。很快,我們或許將會在雜誌廣告上看一場現場演唱會,或在鞋子上收聽一張新的專輯。從現在起,任何洋紅色的東西皆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