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絆倒了大公國際?公開叫板美國三大評級機構8年後陷「生死局」

同一天,大公國際收到證監會和交易商協會的罰單。

誰絆倒了大公國際?公開叫板美國三大評級機構8年後陷“生死局”

中國首家主權評級機構正“名聲掃地”。

近日,中國老牌評級機構大公國際在同一天,接連收到了來自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簡稱“交易商協會”)和證監會的處罰通知——因大公評級在為相關發行人提供信用評級服務的同時,直接向受評企業提供諮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違反獨立原則等,大公國際被兩部門責令整改,同時暫停債務融資工具市場相關業務、證券評級業務一年。

大公國際全名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據官網介紹,公司成立於1994年,是中國唯一獲得中國人民銀行和原國家經貿委共同批准成立的全國信用評級機構,擁有政府監管部門認定的全部評級資質,能夠對中國資本市場除國債外所有債務工具和參與主體進行信用評級。

同時,大公國際也是第一家向全球提供國家信用風險信息的非西方國家評級機構,財政部推薦參加亞洲債券市場建設的評級機構,是參與國際信用評級體系改革,爭取國際評級話語權的中國信用評級機構的代表。

處罰曝光後,大公國際當天公告回應稱,將在監管部門的指導幫助下,按要求逐項對照、徹底整改,並認真研究解決行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確保各項業務和工作完全合規合法、穩步有序推進。公告中還提道,大公國際已將需要說明的問題

申訴材料提交有關部門。

部分業內人士向時間財經表示,處罰確實對行業形成了一定的震盪效應和威懾作用。監管此次加強對境內評級行業自身行為準則規範的管理力度,監管可能也在反思,中國這種由發行人付費評級模式的弊病。

在停業整改的一年中,大公國際既面臨無新增客戶,又面臨老客戶的流失,雙重壓力下,這會成為大公國際的滑鐵盧嗎?

評級不獨立

交易商協會通知稱,經查,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評級在為相關發行人提供信用評級服務的同時,直接向受評企業提供諮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同時,在交易商協會業務調查和自律調查工作開展過程中,大公評級向協會提供的相關材料存在虛假表述和不實信息。

經兩次自律處分會議審議,大公評級上述行為明顯違反《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信用評級業務自律指引》《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市場自律處分規則》相關自律規定,違規事實清楚、證據充分、影響負面,決定給予大公評級嚴重警告處分,責令其限期整改,並暫停債務融資工具市場相關業務一年。

誰絆倒了大公國際?公開叫板美國三大評級機構8年後陷“生死局”

交易所商協會稱,信用評級機構直接為受評企業提供諮詢服務,嚴重背離獨立原則,為銀行間債券市場相關自律規則所禁止。大公評級的違規行為,違反行業規範、業務規則和合規運行基本要求,對市場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在上週五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近日,北京證監局聯合中國證券業協會對大公國際開展了專項現場檢查。

現場檢查發現大公國際存在四大問題:一是大公國際與關聯公司公章混用,內部控制機制運行不良,內部管理混亂;二是在為多家發行人開展評級服務的同時為發行人提供諮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有違獨立原則;三是部分高管人員及評審委員會委員資質不符合要求;四是個別評級項目底稿資料缺失,模型計算存在數據遺漏等。

上述問題違反了《證券市場資信評級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簡稱《暫行辦法》)的相關規定。北京證監局依據《暫行辦法》擬責令大公國際限期整改,期限一年,整改期間不得承接新的證券評級業務,更換不符合條件的高級管理人員。目前,北京證監局已完成行政監管措施告知程序,相關後續工作正依法推進。

“民族大公”

據官網介紹,大公國際擁有員工600餘人。在中國大陸設有32個分公司,市場服務覆蓋全國。海外已開設歐洲、香港兩家分公司,10餘家分公司正在籌建中,初步形成國際化發展的戰略佈局。先後對30個省市自治區、70多個行業的萬餘家企業進行信用評級,債券融資總額度逾萬億元。

誰絆倒了大公國際?公開叫板美國三大評級機構8年後陷“生死局”

大公國際資質牌照齊全,擁有中國政府監管部門認定的全部評級資質,擁有歐盟、香港等境外評級牌照,總共有9個,具體如下:

1、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認定的企業債券信用評級機構

2、中國人民銀行認定的銀行間市場債券信用評級機構

3、中國證監會認定的證券市場資信評級業務信用評級機構

4、中國人民銀行認定的借款企業信用評級機構

5、國家發改委、中國人民銀行認定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機構

6、國家發改委認定的擔保公司信用評級機構

7、中國保監會認定的保險公司投資債券信用評級機構

8、歐洲證券和市場管理局(ESMA)批准的歐盟評級牌照

9、香港證監會批准的香港評級資質

一直以來,大公國際以民族品牌自居。大公國際自稱,把自己的命運與民族偉大復興緊密聯繫在一起,自主研發主權評級標準並首次發佈國家信用等級,被譽為一支新興評級力量登上國際舞臺。

大公國際名聲大噪,責源自2010年敢於與美國三大評級機構公開叫板。那年7月11日,大公國際發佈了一份“50國信用評級報告”,是第一個非西方國家評級機構首次向全球發佈國家信用風險信息,石破天驚,從此聲名鵲起。

大公國際董事長關建中的獨闢蹊徑,殺出一條“民族評級”血路。這也是為什麼大公國際的頭頂始終環繞著譭譽參半的“風格激進”頭銜。

目前,在大公國際國際業務的主權評級中,已發佈144份主權信用評級。根據公司預告,本月28日,大公國際“國家信用評級發佈會”將在北京鵬潤國際大酒店舉行,屆時將全球首次發佈42個國家信用評級報告,涵蓋全球信用風險鏈上最典型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併發布全球國家信用風險研究報告、償債來源與負債平衡指數以及信用危機指數。大公國際的主權信用評級報告數量也將達到186份。

不滿處罰?

大公國際受到處罰後的第二天,網上流傳一份《交易商協會對大公的不當處罰將引發系統性風險的緊急報告》(簡稱《緊急報告》),簽發人為大公國際董事長關建中,時間為8月2日。

誰絆倒了大公國際?公開叫板美國三大評級機構8年後陷“生死局”

《緊急報告》全文主要內容(有刪減)如下。

尊敬的易行長:

首長好!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是一個成立24年的知名評級機構,也是唯一在國際舞臺捍衛中國評級話語權的民族品牌。鑑於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對大公的不當處罰,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故斗膽向您反映有關情況。

今年3月以來,交易商協會稱2家企業級別調整引起市場質疑而派人調查大公,發現了3件合同管理問題。7月30日對大公出具“處分意見書”,稱給予大公嚴重警告處分和暫停相關業務一年的處罰。大公存在的管理問題沒有產生任何負面後果,但交易商協會處罰嚴重程度遠遠超出了問題性質。

由於大公行業特殊,此舉可能成為誘發系統性風險的導火索。大公近年評級涉及幾千家企業和上千萬投資人,目前客戶存量發債規模為10萬億人民幣,約佔中國債券市場規模的五分之一。對大公不當處罰,可能向市場傳遞大公評級失真的錯誤信號,引起投資人對債券評級真實性、可靠性的嚴重質疑,不排除引發債券市場競相拋售,從而導致全國數萬億債務出現“雪崩”和“多米諾骨牌效益”的連鎖反應,幾千家企業和上千萬投資人可能蒙受巨大損失,甚至釀成國家重大債務危機。

同時,對大公資信的不當處罰,將毀掉一個在國際舞臺上維護國家利益的民族品牌。大公資信是中國唯一發布國家主權信用評級標準、擁有歐洲國家和香港信用評級資質的評級機構,先後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主權信用評級。2010年以來,大公針對美國債務危機加劇,4次下調其主權信用級別至BBB+。2017年5月,大公針對穆迪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3下調至A1、衝擊我國金融市場的情況,果斷宣佈維持我國本、外幣主權信用等級AA+和AAA。如果處罰失當搞垮大公,這是美國人想做而做不到的事,甚至為美國打貿易戰攻擊我國提供口實。

我們請求,首長在百忙中關注此事。盼望黨和政府對評級機構加強指導扶持,儘快取消對大公的不當處罰。大公將堅決貫徹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決策部署,嚴格遵守各項監管制度規定,為中國評級事業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時間財經無法證實該份《緊急報告》是否出自大公國際,是否是前面公司公告中提到的申訴材料中的一部分。但從《緊急報告》內容看,主要還是喊冤,大打民族品牌、甚至以系統性金融風險相“要挾”。卻沒有對業務、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具體回應。

大公滑鐵盧?

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信用債券市場違約兌付頻發,評級機構難咎其責。針對證券評級機構存在的評級虛高、評級泡沫,未能有效揭示信用風險等突出問題,監管機構也開始大力整頓信用評級行業。2018年6月,證監會、央行和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三大監管機構首次聯合,啟動對證券評級機構的2018年度常規現場檢查。

誰絆倒了大公國際?公開叫板美國三大評級機構8年後陷“生死局”

而今年以來,大公國際的多個評級事件也讓市場充滿質疑。

2017年下半年,“新光債”由於主體流動性問題,被機構投資者質疑,且被市場視為垃圾債,中債估值收益率一路上行。在債券收益率奇高的背景下,2018年3月,大公國際上調新光的主體評級至AA+,市場一片譁然。

今年2月,西王集團發行短融期間,大公國際將西王集團的主體評級由AA+/負面大幅下調至AA/負面。大公國際是在申購日結束後、繳款日開始前,公佈下調評級的公告,直接導致西王當期短融取消發行。當時市場盛傳,西王集團遭遇評級下調的原因是不願意花近千萬的評級費。但8月3日,大公評級又上調了西王集團的評級至AA+,評級展望調整為穩定,可能與齊星擔保的問題解決有關,也可能……

此次大公被處罰,根據財新報道,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公評級內部人士向監管部門舉報,掛鉤評級向企業兜售一套數據管理諮詢系統。多家企業抱怨,這套系統費用要數百萬,另外每年還要追加數十萬的系統服務費。

大公國際對網貸行業的評級也曾被打臉。

2015年1月21日,大公國際旗下的大公信用數據有限公司(“大公數據”)發佈了266個網貸平臺黑名單和676個預警名單。名單發出當天北京市網貸行業協會表示,大公數據尚未說明相關的數據獲取與更新機制,亦未披露評價模型的可信度及歷史數據擬合情況。面對協會質疑,大公數據並未理會。半年後,大公數據再將40家網貸平臺“拉黑”,涉及到信息披露不充分、償債能力無法評估等關鍵問題。

然而,2017年5月,大公國際在北京召開新聞發佈會,宣告籌備三年的絲路互金網正式上線運營。絲路互金網的運營主體同樣是上述發佈網貸黑名單和預警名單的大公數據。

一年內沒有新業務,存量業務面臨發行人拋棄風險,這次處罰是否會成為大公國際的一次滑鐵盧呢?可以參考的是,2006年,福禧債事件發生後,作為該公司評級機構的上海遠東資信,部分債券評級業務被央行暫停。上海遠東資信從此一蹶不振,退出銀行間市場債券評級舞臺。

同時,也有人將大公國際的受罰歸因於行業的發行人付費盈利模式。

對於信用評級機構的本質,沒有比電影《大空頭》說的更直白了。次貸危機前夕,空頭們尋到標準普爾,質問:“那些次貸的違約率明明正在惡化,為什麼住房抵押債券的信用評級仍在AAA級?”

標普老太太打了一陣官腔之後,無可奈何地回答:“如果我們不給銀行AAA評級,他們轉過街角就去了穆迪。”

空頭們恍然大悟:“原來這裡是信用評級大商店。”

金融危機後,投資人付費模式在發行人付費廣受市場質疑中重新獲得重視。各國監管當局和專家學者陸續提出了多種解決信用評級機構利益衝突的辦法,由於獨立性優勢和長期的行業實踐經驗,投資人付費模式在國外獲得監管部門的支持和市場的認同,生存環境有所改善。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紀志宏在《債券市場的機制建設》一文中也曾表示“提高評級公司揭示信用風險的能力”,特別強調要“繼續改進和推廣投資人付費機制”。

文章稱,投資人付費模式對於信用評級行業而言並不是一個新概念,評級行業起源之初實際上就是採用投資人付費,即便在逐步演變到發行人付費機構寡頭壟斷的格局之下,投資人付費模式仍在行業中佔據一席之地。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強化評級行業監管成為各國共識,投資人付費模式因其在保持評級機構獨立性方面的優勢,重新受到了廣泛關注。基於此,中國立足於國內市場環境、評級行業實際情況,在吸取國際探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亦開始探索評級行業的付費模式改革。(北京時間財經 曾福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