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退位前的最後忠臣良弼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滿清政府依然在北京存在著。雖說傾向共和的省份比較多,但是封建社會畢竟在中國有兩千多年了,一下子改弦易張起來,社會民心不穩,不少省份的巡撫依然在滿清與民國之間搖擺。

為了保持國家的穩定,兩邊最後開始談判。清政府此時的內閣總體是袁世凱,派出的代表是唐紹儀,民國派出的代表是伍廷芳。談判到最後,有一個基本點對方都不肯退讓,那就是國家的政體是選擇君主立憲還是民主共和。唐紹儀代表著清政府,即使有心共和,也只能堅持君主立憲的觀點。最後,伍廷芳給出的意見是召集國會,每省派出三個代表參加會議,把選擇國家的體制的問題交給代表選擇。唐紹儀最後勉強答應了。但是作為袁世凱全權代表的唐紹儀所說的話被袁世凱否認了,袁世凱公開談話,認為唐紹儀越權,他表示不予承認。唐紹儀非常氣憤,當天就辭職。

清帝退位前的最後忠臣良弼

而此時南京政府已經正式成立,孫中山、黎元洪及政府主要官員已經上任。袁世凱非常緊張,立馬責問伍廷芳:國民議會未開,為什麼要組建政府?不料伍廷芳發過來責問:既然國民會議未開,為什麼清政府仍然在委派官員?他指的是清政府為了鎮壓各地民軍起義而不斷調整而調動官員。袁世凱非常生氣,命令仍然被清政府控制的山西、陝西、安徽等地進攻民軍。各省代表團紛紛進書孫中山,要求發兵反攻。孫中山給將士發去了一封電報,電報有這麼幾句話:同舉義旗,言歸於好,行見南北無衝突之憂,國民蒙共和之福;國基一定,選賢任能,一秉至公,南北軍人,同為民國干城,決無歧視。這篇電文了給了將士們極大鼓舞,也給了全國軍民很大震動。外國商人怕傷害自己利益,聯名給清政府發電,要求早日確立政體,安定大局。

在這個時候,清朝的皇親國戚和良弼、鐵良等人組建了宗社黨,他們是徹徹底底的保皇派。關於成立宗社黨的緣由,良弼曾經說:“上年我奏請釋黨人,開國會,皆不我聽;今秋變起,請以禁軍赴前敵,又不我用,而委之蔭昌;內廷紛爭,外環四起,我宗社之亡將無日矣!我見政府不可為,始組織宗社黨。”良弼的觀點最為激烈,他極力勸當時主持朝政的隆裕太后應該主站,並痛斥袁世凱。他的觀點就是不管誰商量議和,不管怎麼商量,清朝決不能改變國體,他自己寧願與國家共存亡。甚至揚言,寧願讓外國人佔領中國,也不讓漢人統治中國。良弼曾留學日本,入士官學校步兵科。禁衛軍成立,任第一協統領兼鑲白旗都統。以知兵自詡,他參與清廷改軍制,練新軍,立軍學,尤注意延攬軍事人才。作為有“嶄新的軍事人才,而且才情卓越”的良弼已然看出了袁世凱的禍心,他堅決要求以清朝貴族取代袁世凱。他們甚至提出由毓朗、載濤等出來組閣,由鐵良統帥清軍南下與革命軍決一死戰,良弼也自請隨軍南下作戰。如果戰敗,則遷都熱河,退保東北。

清帝退位前的最後忠臣良弼

良弼在不自覺中已經得罪了袁世凱和共和黨人。袁世凱是絕對容不下自己的政敵。而共和黨人也決不允許清廷中一位有見識、有才幹又忠心的將領存在。同盟會京津支部軍事部部長彭家珍決定刺殺良弼,他以崇恭之名乘車拜會良弼,深夜不見良弼歸來,準備離開,此時良弼過來了,彭家珍立馬靠了過去,良弼見有異樣,連聲呵斥,彭家珍也不多說,扔出了炸彈,彭家珍當場死亡。良弼當場被炸斷左腿,暈厥兩個時辰後醒來,對刺客彭家珍卻沒有恨意,反而說了“殺我者,好英雄也,真知我也!”又說:“我死不足惜,惟清廷宗社從此滅亡為可慟耳……我死,清廷亦隨之亡也。”良弼隨後死亡。

當民政大臣趙秉鈞把良弼被炸的消息告訴袁世凱時,袁世凱張開就問:“人死了嗎?”接著又說:“不過良弼平時就十分頑固,如果不是被人炸傷了,以後的事情就不好辦了。”這裡似乎另有隱情,據一些野史報道,良弼被炸之時,家人請日本醫生搶救,良弼左腿被鋸掉,手術情形良好,生命可保。袁世凱的心腹趙秉鈞,推薦了一位中醫,替良弼解除火毒,良弼服藥後,傷處巨痛,然後一命嗚呼了。

良弼的迂腐不言而喻,在國家生死存亡、民心所向之際,他仍然眷眷不忘他的朝廷,他的主子。但是,他的一片忠誠也是不容置疑的。《清史稿》記載:“良弼剛果有骨氣,頗自負,雖參軍務,無可與謀,常以不得行其志為恨,日有憂色。及遇刺,醫初謂可療,忽有進以酒者,遂死。死未旬日,而遜位詔下,時皆悼之。”良弼家中並不富裕,只留下三個女兒,日子十分艱難。清廷以副都統陣亡例從優賜卹,但是清帝很快退位,他的家屬撫卹一事也就罷了。清末女傑吳芝瑛寫就一篇言辭極為懇切哀怨文章,呈交有關部門,撫卹金一事,才算有了下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