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内铁路 中企海外项目成功移交运营样本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参建的基础设施项目越来越多,但建设之后,能否逐步进行技术转移,并成功地移交运营仍是国内外双方关注的重点。作为肯尼亚自独立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蒙内铁路,在中方运营服务团队退场后,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样本。

蒙内铁路 中企海外项目成功移交运营样本

2018年5月31日下午,肯尼亚蒙内铁路内罗毕终点站被彩色气球和飘带装点一新,洋溢着节日般的气氛。太阳斜洒在以“机车头”为设计灵感的内罗毕站流线型玻璃外墙上,为车站镀了一层金色的光晕。在内罗毕终点站进站口处,循着欢快律动的非洲鼓声,穿过天台通道来到热闹非凡的站台,这里正举行着铁路开通一周年庆典仪式。

在身着肯尼亚传统民族马赛族服饰舞者的簇拥下,一个长方形的大蛋糕被推上舞台,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孙保红和肯尼亚铁路局局长阿塔纳斯·迈纳携手同切蛋糕,与现场嘉宾共同分享着中肯合作硕果的甜蜜。截至这一天,肯尼亚蒙内铁路顺利开通运营365个日夜,累计输送旅客135万人次,平均上座率超95%,货运累计输送4.5万余重箱。

作为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十大合作项目”之一,蒙内铁路在建设时期便承载着两国人民通往繁荣、幸福之路快快建成的美好期盼,受到国内外社会和媒体的高度关注。2017年5月,在蒙内铁路建设完工并开通运营之际,有人将由中国援建、于1976年正式移交运营的坦赞铁路与之相比较,担心蒙内铁路在移交肯尼亚方面运营后,有可能再次出现管理不善、运力浪费的问题,这种担忧并不是毫无根据。

中国企业项目落地海外所面临的矛盾和困境,不会随着经济和时代发展的改变而消退,只能通过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来逐步改善海外投资环境。“能否成功移交运营”仍是蒙内铁路运营者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评判蒙内铁路是否实用有用的终极标准。

在蒙内铁路建设即将完工阶段,肯尼亚政府与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5+5”铁路管理运营合同。以每五年为节点对中方运营者进行各项指标考核,除保障行车准点安全、日常设备维护、配合业主有序开行客货运外,还有一条重要考核指标,即对中方运营技术转移和管理岗位属地化提出了严格要求。

蒙内铁路的挑战更是双向的。中方铁路运营者如何逐步转移铁路技术,并因地制宜地打造国际化铁路管理体系,让蒙内铁路在中方运营服务团队退场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对肯尼亚社会来说,如何逐渐适应这条高标准铁路带来的一系列冲击和重塑,都需要时间来检验。

蒙内铁路 中企海外项目成功移交运营样本

“非洲特色”带来海外铁路运营新挑战

蒙内铁路起始于肯尼亚印度洋西海岸城市蒙巴萨,到达“东非小巴黎”美誉的高原首都内罗毕,全线长472公里,途经多个国家野生动物公园,能够在飞驰的列车上远眺乞力马扎罗雪顶,更是从察沃国家公园中心穿过,不用门票即可观赏野生象群饮水、羚羊斑马散步。

蒙内铁路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一方面刺激了肯尼亚居民的旅游出行消费,保障了铁路客运的客源,增创收入。但另一方面,这些可爱的动物却为蒙内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增加了安全风险。首先是在建设之初,为充分考虑动物迁徙习性,避免野生动物上铁路穿行,中国路桥蒙内铁路项目团队专门设计了供动物穿行的涵洞,同时为察沃公园段设计修建约314公里的通电栅栏,来警告动物远离铁路。但大型动物如大象、野牛等偶有破网上道,食肉动物如狮子、鬣狗的频繁出没,仍成为了行车安全和现场工电维修作业的一大威胁。

蒙内铁路两侧看似原生态的村落和整片的草原景观,为游客增加了观赏性,但沿途较多的国家公园和保护区、零星的以铁皮房和泥土房为主建筑物的村落,也反映了肯尼亚地区发展失衡、铁路沿线城镇化率极低的现实,生活用水用电和后勤保障都成为了很棘手的问题。肯尼亚的地下水质较差,简单的蒸馏处理很难达到饮用标准。全线33个车站除两端大站和个别中心站外,大部分车站需要中心站输送饮用桶装水和食材等必需品。有些车站距离主路路途较远,车站值班员只能就地取材,利用车站四周的草坪和空地种植一些瓜果,如南瓜、西瓜、辣椒等来满足列车所需。

另外,铁路维护设备配件缺乏也给这条铁路的维护增加了难度。沿线居民护路意识较差,经常破坏栅栏穿行铁路,或是盗取铁路沿线的电缆设备以低价变卖至废品站,造成铁路设备需要维修和替换。肯尼亚整体工业化水平较低,缺乏与制造蒙内铁路配件标准相匹配的能力,本地采购配件难度很大。造成许多铁路急用配件都需要从国内采购、空运,时间和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同时也因铁路配件供应不及时,导致的列车开行安全埋下了隐患。此外,从海边到高原的大坡度变化也增加了上行货车对铁路的损耗,增加了现场维护的工作量。

“淳朴、原始、野性”等令游客对非洲趋之若鹜的旅游标签,却成为蒙内铁路运营维护的难点和挑战,如何与这些“非洲特色”打交道,成为了中方运营团队必须面临的客观挑战。

“师带徒、点对点”转移铁路技术

除了应对肯尼亚特殊自然条件带来的难点外,在文化和语言上,蒙内铁路运营团队也在融合与国际化管理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蒙内铁路的动土施工是肯尼亚自建国以来最大的基建项目,此前一直由20世纪初英国人建成的英式米轨担任蒙巴萨港至内陆的货物运输和部分客运职能。英式米轨多年由肯尼亚铁路局承包给裂谷公司进行运营,在铁路立法、整章建制、行业标准上远没有达到国家级的标准,造成了肯尼亚铁路交通硬件软件双薄弱的现状。所以,蒙内铁路的落成通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带领着肯尼亚人民一脚踏入现代化。客运开通之初,不时有当地乘客在使用车站内的电动上下行扶梯时由于缺乏经验而摔倒。对于铁路一个如此体量庞大、结构严谨精细、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运输体系,要在肯尼亚社会中重植发展,需要填补太多的空白,其中之一就是对当地铁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提拔,只有当地人真正地掌握技术,还能够通过这些使用技术的当地人重新流回社会转换为教育资源,通过传承形成良性的人才“造血”循环。

蒙内铁路 中企海外项目成功移交运营样本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围绕着属地化管理的硬指标,中方运营管理团队多管齐下,整合现有资源,通过与国内铁路专业高校、当地铁路技术学院联合培训的方式打好理论基础。对培训班毕业生进行选拔和培训后,便吸纳他们进入真正的岗位进行实训,并努力对接实现中方技术人员和肯方学员的“师带徒、一对一”教学。这些在国内铁路上工作了十几年的师傅们经验和知识都没有问题,唯一有障碍的就是语言。

来到蒙内铁路前线,你会发现这里的一线服务岗位已经全部由肯方员工担任,23个会让站已基本实现肯尼亚籍值班员独立接发列车,指挥作业。这里并不是“哑巴”教学,而是将理论培训和实践相结合,通过月度组织肯方员工集体学习理论知识、分发自学材料、定期考核敦促自学,中方员工下沿线通过画图、示范等模式进行指导培训。

蒙内铁路运营公司同时在管理岗位积极招收有工程学科基础的优秀双语学员。例如工电部的菲利克斯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成都生活四年,目前担任工务巡线工的管理工作。另一名肯尼亚员工则在中国大学顺利取得了本硕学位,目前在电务部门担任电力实验员。他们的导师,蒙内铁路运营公司主管工电部门的蒋万军介绍到,为了让双语员工成长为精通业务的中坚管理者,必须要让他们在基层得到充分的锻炼,即使在中国“镀了金”,是时髦的“海归派”,进了蒙内铁路工作一样要穿起工服,用自己的双手打好基本功。也因为越基础的中方专业工人英语水平越逊一筹,这些双语员工在前线反而更能发挥他们“多语言”的优势,帮助中方导师和工友进行沟通和管理。

蒙内铁路 中企海外项目成功移交运营样本

“要想富 先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指导车长哈里森兴奋地说。在他看来,能够在蒙内铁路工作是一件不能更令他自豪的事情。在双方国家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蒙内铁路历时2年半为肯尼亚群众带来了发展的福音。“蒙内铁路的好处太多了,在修建的时候就已经带动了肯尼亚的工业发展,水泥厂、砖厂、还有港口等等进出口贸易额也大量增长了。”同时,蒙内铁路更是为肯尼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建设到运营,已累计提供5万余就业岗位,含铁路专业技术人才1578名。

“而且这也证明了我学习汉语确实是有用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找我问怎么学汉语。对中国文化的熟悉令我和中国管理人员沟通更顺畅,信任是双方的,我在这里工作很开心。”

蒙内铁路开通一年有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旅游列车”,不仅将肯尼亚国家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度较高的串联,更是带动了本地旅游市场大幅增长。蒙内铁路将原十几个小时至蒙巴萨的长途车程缩短至5小时,价格低廉、收发准时、安全舒适的特点极大地改变了当地人的出行方式。

“我每周六早上都能见到一位男士,他总是在我服务的车厢,他说他在内罗毕工作,但周末要回到蒙巴萨和家人团聚。”乘务员碧昂卡细数着这条铁路上和乘客间的趣事。基础设施联通的不仅是始发终点,更是暖暖的人心。

蒙内铁路 中企海外项目成功移交运营样本

截至2018年7月,蒙内铁路每天开行2对客运列车,7对货运列车。客运将瞄准打造有口碑的品牌服务,不断贴合旅客需求进行升级。在肯尼亚总统的亲自推动下,作为承载国家大宗货物运输职能的货物运输,成为今年蒙内铁路的重头生产业务。

蒙内铁路的货物始发地——赖茨港站货场内,从货运开通之初的单股道作业,到现在每天四股道同时作业装箱,24小时倒班作业接发列车,不远处的蒙巴萨港口不断传来船笛的轰鸣声和蒙内铁路机车的汽笛相互交织着,进行着某种经济密码的接头和交换,每一次碰撞和破解都将发展的动力不断地传递到内罗毕,再传到其他东非国家的重要城市。

让肯尼亚成为东非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和交通枢纽——这是肯尼亚政府的远景规划,也是肯尼亚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经济基础。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蒙内铁路成为了中肯合作成果的一张耀眼名片。中方铁路运营管理团队背负着两国人民的期望和国家使命,深植东非高原,在实践中摸索创新,努力为未来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 / 李佳璇

作者单位 /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蒙内铁路运营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