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年級的孩子不知道諾貝爾說起

從五年級的孩子不知道諾貝爾說起放寒假了,一個朋友帶著他五年級的兒子來串門,孩子非常優秀,朋友說在班裡經常考第一。我聽了很是高興,問孩子:“那放假一定領獎狀了?”“當然領了!”孩子很自豪地回答。我豎起大拇指說:“好!每學期都領獎,長大了好領個諾貝爾獎?”孩子聽了,滿臉臉的自豪變成疑惑:“諾貝爾是什麼?”“諾貝爾不知道嗎?”我有點意外。“孩子搖了搖頭。我說:“諾貝爾是瑞典的一個科學家,他用自己畢生的積蓄設立了一個獎金,就叫諾貝爾獎,全世界的科學家,只要有傑出的研究成果,都可以領取這個獎,而且,還可以得到數量可觀的獎金。2012年,莫言是第一個獲諾貝爾獎的中國作家,得到獎金摺合成人民幣約750萬元,2015年,我國醫學家屠呦呦和兩個外國醫學家共獲諾貝爾醫學獎,得獎金白合成人民幣約300萬元……”孩子兩眼放光,緊盯著我,:“”那如何才能獲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有物理、化學、生理和醫學、文學、經濟等七個獎項,你只要好好學習,獎來只要在某一個方面有傑出的研究成果,就可以獲獎!”孩子兩隻水靈靈的大眼睛裡渴望的光芒閃爍,恰似孫悟空的火眼金睛……

看著可愛的孩子被“我的諾貝爾獎”點燃,我非常高興,高興之餘又不僅擔心起來:一個五年級孩子,學習成績雖然優異,卻竟然不知道諾貝爾獎,也不知道莫言和屠呦呦?我們的孩子豈不真成了“兩耳不聞窗外事”書呆子?我們的孩子除了學習課本知識之外,難道從來不讀課外書,不看電視,不上網絡?

仔細想想,孩子不知道諾貝爾也沒有什麼稀奇。孩子早上起床,背起書包上學校,在學校裡除了上課,就是作業,上午午飯那點時間,老師還要佈置作業,晚上放學更不必說,不少孩子作業做到十點鐘那是正常,做完作業,孩子眼皮早已抬不起來了。雙休、節假,又被家長送進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補習班,孩子哪有時間讀什麼課外書?

電視、網絡更是被家長嚴格限制,每週只能看區區幾十分鐘,被學習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孩子,當然需要放鬆放鬆,因此,看電視當然就看動畫片,打電腦就得打會遊戲,哪有“閒心”關注什麼“諾貝爾”?

一個人走得遠不遠,不是取決於其速度,而是取決於其目標。沒有目標的人,走得越快,越茫然。如果走得目標明確,無論其快慢,只要堅持不懈地走下去,終會達到目的。

對於孩子來成長來說,理想就是其人生的目標,就是其前進的方向。而我們現在的孩子,你要問他理想是什麼?如果孩子不說假話,百分這九十九的回答都會是“考大學!”“考大學”固然好,但筆者以為,這不算是理想,也不算是目標,因為,“大學”只能算是達到你理想人生目標的一個基站,而並沒有標明人生的方向。因為,人生目標只關乎你個人的終生努力,而於你上不上“學”,上什麼樣的“學”並無多大關聯,更與其他人無關。而“考大學”則不然,不僅與你個人努力有關,更與學校招生人生、與你其他人學習成績比較有關。大學招生人數就是那皯,你“優秀”別人更“優秀”,因此,你只要不是“最優秀”就可能是“失敗者”。這也是當下我們學校、教師、家長、學生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所謂的“學習”上的根本原因,在此種情況下,知道不知道“諾貝爾”不會影響你考試的分數,不會影響你考試的名次,不會影響到你考入大學!但是,我們的家長卻忽略了,此種教育下,孩子成了學習的機器,根本不知道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因此,孩子大學選志願時,不知道選哪所大學,不知道學什麼專業,及至孩子大學畢業,都不知道找什麼工作?更可怕的是,些種教育下,孩子從小就壓力重重,小小孩子就出發現了心理問題。所有這些,都是孩子從小沒有理想,不知道自己人生何往的緣故。

一個人的理想從哪裡來?絕不是大人“外部灌輸”就能形成的。而是孩子的一種內心向往。這個嚮往如何而來,離不開社會環境的影響。孩子是人,是社會的人,“社會”五彩斑斕,不知哪一個“線”觸碰到孩子的“心尖”,就會引發孩子心靈的震顫,讓孩子心嚮往之,許下為其奮鬥一生宏願。因此,一個人的理想可遇而不可求,如果想讓孩子與理想相遇,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從考試的書本中解放出來,讓孩子衝出教室,走出學校,走向社會,擁抱自然,多讀“課外書”,多觸自然事,多見社會人!只有孩子的視野開闊了,宏大的理想才會由然而生!

一個從小就把獲“諾貝爾獎”作為理想的人,最終不一定獲獎,但是,一個五年級甚至初中畢業、高中畢業都不知道“諾貝爾”的人,將來獲“諾貝爾獎”的希望是不是就更加渺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