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轉型果農,看他如何成就昔日亂石嶺,今日花果山

播州區播南辦事處蓮花社區,位於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後石公路途中的鄉下,這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四處怪石林立,遍野青石裸露,惡劣的自然生存環境,像一座大山擋住了人們擺脫貧困,走向致富的路。

2012年,家住播州區播南辦事處蓮花社區的袁安康,放棄了打拼多年的生意,回到家鄉創業。當時,39歲的他正處在事業轉型期,經過周密的市場考察後,他瞄準了農業種植的這個時下最陽光的產業。在南白鎮蓮花村,一口氣流轉了400多畝山地,開始了經濟果樹種植。

不惑之年轉型果農,看他如何成就昔日亂石嶺,今日花果山

俗話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讓袁安康體會頗深,起初的他每天都要坐在滿是石頭的山坡上,思考著怎樣利用現有條件,闖出別樣天地。經過反覆的琢磨,最終他決定向科學求助,用科學改變家鄉,帶領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當時,他通過互聯網瞭解到種植刺梨,是十分適合喀斯特環境生長的灌木類植物,刺梨果的營養素含量是獼猴桃的6倍,是蘋果的30倍,營養價值豐富,市場前景廣闊,是貴州大學通過多年的研究實踐,轉化落地的科研成果。

於是,袁安康找到貴州大學,在校方的支持下,他從流轉的400畝山地中劃出200畝種植刺梨。幾年來,他的刺梨種植收到了成果,已從單一的種植發展到“種植、採摘、加工、成品銷售”一條龍產業鏈,刺梨果鋪以其優秀的品質銷到省內外各大超市,供不應求。他的成功,成為省內各地區農村探索喀斯特地貌發展農業的楷模,吸引了省內各地前來參觀學習的農民及觀摩團洛澤不絕。

採訪中,袁安康走到一顆掛滿刺梨的樹旁,說:“前不久遵義地區遭遇了冰雹,刺梨的產量受到了影響。即使這樣,每株刺梨仍然有20斤的產量,每畝產量還保持在了1600斤左右,這也是很了不起啊。”

不惑之年轉型果農,看他如何成就昔日亂石嶺,今日花果山

機會,永遠是為築夢的人而準備。2013年,他又看準時機,引進了大櫻桃和李子樹品種,擴大種植規模。大櫻桃樹從栽苗到盛產期,一般需要四年左右時間。然而,袁安康種植的櫻桃生長期剛過兩年,就長得樹幹挺拔,枝繁葉茂,開花結果了。袁安康指著一片片長勢茂盛的櫻桃樹,開心的說:你們看這樹葉的顏色,枝幹都相當的健康,產出的櫻桃個大,口感非常甜,而且比同期種植櫻桃的農戶,提前了2年收取效益。

他說:現在很多來這裡參觀的人問我,是怎麼把這片滿是石頭的山,種滿了搖錢樹,變成花果山。其實很簡單,關鍵要做好科學管理,比如:病蟲害的防治,施肥的技巧,林間管理,這些都是做好種植的關鍵。袁安康在刺梨和櫻桃、李子等果產品種植中,一直施用西洋高鉀複合肥,他認為高鉀複合肥不僅肥力持久長效,果實甜度高,品質好,賣價高。

2014年,轉型成功的袁安康,看到當地農民紛紛效仿種植刺梨,隨著種植規模逐年擴大,種植技術和銷售渠道變成了制約種植發展的主要矛盾。於是,他聯合6戶農民牽頭成立了合作社,讓家鄉的農民不用走出山溝,就地發展,就地創業,就地致富。對加入合作社的農民無償提高種苗、管理技術、農化服務,並實行統一收購,統一價格,統一銷售,讓農戶在合作社中充分享受社員福利的同時,收穫優厚的紅利。三年多來,合作社已由最初的6人發展到120餘人。

不惑之年轉型果農,看他如何成就昔日亂石嶺,今日花果山

當走進刺梨加工區,見到工人們正在緊張的對刺梨剝皮、清籽、除刺,一位在廠裡工作兩年的女工說:她一年要在這裡幹上幾個月,不用出村就能有活幹,掙錢貼補家用。袁安康介紹:每年他的種植基地和刺梨加工廠都要僱用季節工幾十人,支出的勞務費上百萬。

在加工區內,一個上千平方的冷庫正在興建,這是袁安康的又一個戰略構想,他要將應季採摘的鮮果存入冷庫,反季銷售,以此保證農民獲得更好的收益。

袁安康,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勵志農業發展,帶領鄉親致富的事蹟,在當地已成為美談和佳話,也因此多次被評為遵義市青年致富帶頭人。

袁安康將蓮花村這一方人民的致富作為個人的夢想,這原本就是一份天長水遠的夢想,註定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然而他,為了這份夢想,卻知難而上,迎難而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