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上「鏈」:破解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痛點

摘要: 自區塊鏈誕生以來很長一段時間,區塊鏈技術都與比特幣等虛擬數字代幣相聯繫,從數字世界到真實世界的鴻溝一直未被跨域。而資產上“鏈”或許是跨越這條鴻溝的解決方案。

近日,區塊鏈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之一,眾多互聯網公司紛紛試水區塊鏈項目。囿於應用場景不夠清晰、技術配套不足等原因,特別是隨著虛擬數字代幣代幣受到嚴格監管,區塊鏈技術落地難的問題日益突出。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特性使之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未來區塊鏈技術將怎樣改善大眾生活?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有專家指出,資產上“鏈”或為區塊鏈技術落地的最佳應用場景。

“鏈”上交易,實物資產也有“指紋”“身份證”?

據瞭解,在8月20日,一名來自新疆的客戶帶著名下價值百萬的和田玉墨玉擺件完成了由哈希未來提供的資產上鍊服務,工作人員收集了這塊和田玉擺件的硬度、密度、出產礦脈等特徵標誌信息,並且查證了玉石年代、收藏家、雕刻家等人文屬性信息,並將其登記在區塊鏈上。至此,這塊和田玉擺件將在區塊鏈上生成獨一無二的“數字指紋”。

同時,和田玉擺件在區塊鏈上生成了包括“數字指紋”、節點信息和具有法律效益的“見通證即付協議”三項內容的“數字身份證”。此後,張紅若想交易這塊和田玉,只需在區塊鏈上把玉石的“數字身份證”轉讓給別人,新的主人即可憑藉此“身份證”隨時到玉石的保管方哈希節點兌換玉石。

這一系列操作完成了全球首例個人實物資產上鍊。資產上鍊意味著現實世界中的資產權益在通證(Tokenize)後,其登記、交易、結算等環節都在區塊鏈上完成,鏈下由合規機構依照鏈上要求進行交割。“資產的權益如何實現鏈上交易、鏈下兌付且受法律保護,才是關鍵所在。”哈希未來CEO賈英昊表示。

高效流轉,資產“鏈”上交易破解流通領域痛點

工信部信息中心此前發佈的《2018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顯示,截至2018年3月底,我國以區塊鏈業務為主營業務的區塊鏈公司數量已超過450家,區塊鏈產業初步形成規模。儘管許多人對區塊鏈市場的繁榮持樂觀態度,但仍有人對目前區塊鏈技術應用保持審慎態度。山東區塊鏈應用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趙永亮表示:“區塊鏈的應用應該是基於一個行業的痛點,要有基礎,而非人工去造一個應用場景。”

事實上,區塊鏈技術特性決定其在資產流通領域的先天優勢。在區塊鏈上進行資產交易,打破了買方和賣方必須在同一時間和空間下完成資產交割的限制,同時避免每次交易前都必須進行資產鑑真和登記環節;區塊鏈的智能合約還可以保障交易條款自動履行,省略了傳統交易中的合約執行和監管的工作。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資產交易流通成本高、確權成本高、信任成本高,交易效率和流通效率低等資產流通領域痛點。

“區塊鏈承載的價值像水一樣,更高效的流通特性填平了資源配置的不均衡。資產安全高效的價值流轉,也會助力傳統實體企業轉型、促進社會資源更優配置、經濟發展提質增效。”賈英昊表示。

脫虛“鏈”實,區塊鏈技術開啟價值互聯網時代

自區塊鏈誕生以來很長一段時間,區塊鏈技術都與比特幣等虛擬數字代幣相聯繫。早期的區塊鏈項目也往往專注於數字世界的開發利用,從數字世界到真實世界的鴻溝一直未被跨域。“只有實物資產上鍊才能放大區塊鏈應用規模。”工信部電子工業標準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李鳴說。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張首晟認為,區塊鏈之所以能承擔實際價值流通,在於其重建了人類信用機制:“我們已經從信息交換的時代邁入價值互聯網時代。我把這個新的時代稱為‘In math we trust’(信念建築在算法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