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牀輸血知識寶典,趕緊收藏起來!

临床输血知识宝典,赶紧收藏起来!

成分輸血就是把全血中的各種有效成分分離出來,分別製成高濃度的製品,然後根據不同患者的需要,輸給相應制品。

成分輸血有針對性強、製品濃度高、療效好、不良反應少、可使一人獻血、多人受益等優點。這是輸血技術發展的趨勢,也是輸血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之一,已被臨床廣泛應用。但在輸注過程中,臨床護士應掌握各種成分血的特點,以保證輸血的安全和有效。

01

全血和紅細胞的輸注和護理

儲存溫度為4~6℃,稍復溫後即可輸注;選擇比較粗大的靜脈穿刺;輸注前需將血袋反覆顛倒數次,使紅細胞與添加劑充分混合,必要時在輸注過程中輕搖血袋使紅細胞懸起,以避免出現越輸越慢的現象,若已出現滴速不暢,則可將少量0.9%氯化鈉注射液通過Y型管(雙頭輸血器)注入血袋中加以稀釋並混勻,在血液輸完時可用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血袋,儘可能不浪費血袋內的餘血;嚴格掌握輸注時間,先慢後快,輸注時間一般不超過4h;洗滌紅細胞應儘快輸注,必須在2h內輸完,如因故未能及時輸注,只能在4℃恆溫條件下保存24h。

紅細胞內不能加任何藥品,尤其是乳酸鈉複方氯化鈉注射液、5%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否則會發生凝固、凝集或溶血;對於有ABO新生兒溶血病的患兒應輸注O型洗滌紅細胞,幼兒也儘可能輸注洗滌紅細胞;骨髓、血幹細胞、臍帶血移植病人輸血有特殊要求,應特別注意。

02

血小板的輸注和護理

保存條件為24~26℃,輕輕振盪;因血小板功能隨保存時間的延長而下降,所以取回後應立即輸注(輸注前將血袋混勻,切忌劇烈搖動,以防血小板損傷),以病人可耐受的最快速度輸注,以便迅速達到一個止血水平;用輸血器輸注。

如因故未能及時輸注,應在常溫(22±2)℃下保存,並每隔10min左右輕輕搖動血袋,防止血小板聚集,不能放冰箱暫存;ABO血型同型輸注,Rh陰性患者如有條件應輸注Rh陰性血小板;骨髓、血幹細胞、臍帶血移植病人輸注血小板有特殊要求,應特別注意。

03

血漿的輸注和護理

保存條件為-20℃以下,融化後應儘快取回;輸注前必須檢查血漿外觀,正常應為淡黃色半透明液體,如顏色異常或有絮狀物則不能輸注;新鮮冰凍血漿應儘快輸注,以避免血漿蛋白變性和不穩定的凝血因子喪失活性;輸注速度一般為5~10ml/min;用輸血器輸注;新鮮冰凍血漿一經融化不可再冰凍保存,如因故融化後未能及時輸注,可在4℃恆溫條件下暫時保存,但不能超過24h。

血漿原則上需同型輸注;骨髓、血幹細胞、臍帶血移植病人輸注血漿有特殊要求,一般輸注AB型血漿,應特別注意。

04

冷沉澱的輸注和護理

冷沉澱是從200ml新鮮冰凍血漿分離製備的,其容量為20~30ml;在37℃水浴中快速融化後,應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輸注(可以加入10~15ml0.9%氯化鈉溶液稀釋)。

未能及時輸注的冷沉澱不宜在室溫放置過久,不宜放於4℃冰箱,也不宜再冰凍保存;不主張靜脈推注,建議選擇輸血器輸注;原則上應ABO血型同型輸注。

05

機採粒細胞的輸注和護理

機採粒細胞主要應用於治療因粒細胞嚴重減少或功能障礙,伴嚴重感染,經聯合抗感染治療48h無效,經充分權衡利弊,可考慮輸注粒細胞;不提倡預防性輸注粒細胞;一般每天至少應輸注1.5×109~3.0×109個粒細胞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一般主張連續輸注4~5d,或至感染消失,骨髓恢復功能;從血液分離開始到給患者輸注最好能在4~6h內完成。

如因故未能及時輸注,可置於室溫暫時保存,但不能振盪,保存時間不超過8h;輸注過程中如出現非溶血性發熱反應應立即停止輸注,並給予藥物治療。

嚴格按輸血護理技術操作程序執行

輸血前的護理

護士在輸血前應充分掌握病人的病情(如疾病的診斷、輸血史、過敏史、妊娠史、傳染病史、有無休克和肝腎衰竭等)、輸血的目的、輸注的血液類型等資料,有助於護士在輸血前合理安排輸注的順序、速度和時間,預計輸血中可能發生的潛在危險。

護士應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針對病人及其家屬有關輸血的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需求,進行必要的輸血前心理護理,特別是要說明輸血的目的和必要性,以消除病人對輸血的恐懼心理,增強對輸血治療的信心;也需說明輸血可能發生的輸血不良反應及併發症,讓病人及其家屬有一定的思想準備。

採血

據文獻報道,輸血失誤10%在於護士採樣,51%在血樣收集和管理。護士在抽取交叉配血標本前,必須事先將試管貼上條型碼或交叉配血通知單上的聯號(必須完整、規範填寫病人的住院號、病床號、姓名);檢查病人在輸血前,是否已檢測輸血前五項,醫生是否已履行告之義務,並按要求籤定《輸血治療同意書》。準確、無誤採集患者的交叉配血標本(如病人在輸液時必須應選另外部位,以保證交叉配血標本質量)。

如果同時為2名以上的患者採集交叉配血標本,應加強核對,避免混淆,按一人一次一管的順序逐個完成。抽血完畢,應記錄採血時間,並將標本儘快送輸血科或血庫。

取血

護士接到取血通知(最好能記錄通知時間和通知者姓名),應儘快到輸血科(或血庫)取血,與輸血科(或血庫)工作人員共同核對輸血科(或血庫)的登記、交叉配血單、血袋標籤等內容,並仔細檢查血液質量。確認無誤後應簽名並登記取血時間,以備查驗。

輸血及輸血過程中的護理

取回血液後,應儘快輸注。有文獻報道,床邊核對環節失敗,佔所有輸血操作程序錯誤的25%。護士在病人床前應嚴格、認真履行“三查八對”程序,即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質量和輸血裝置是否完好;對姓名、床號、住院號、血袋號、血型、交叉配血實驗結果、血液種類和劑量。

所以輸血前必須由兩名醫護人員進一步仔細核對有關信息,特別是對病人的信息一定要認真核實(如果病人處於昏迷、意識障礙,必須反覆核對),確認無誤後方可輸血,並記錄核對和輸血護士的姓名及輸注時間,以備查驗。在輸血過程中必須經常詢問病人有無異常感覺,以儘早發現異常情況,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病人對輸血的恐懼和顧慮。

輸血後的護理

護士對輸血後病人的關心和詢問非常重要,有助於及時發現因輸血引起的異常情況,也有益於病人提高對輸血的正確認識,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輸血不良反應及併發症的護理

發熱反應、過敏反應、溶血反應、細菌汙染性輸血反應是常見的輸血不良反應;發熱、寒戰、頭痛、腰背痛、進針部位疼痛、氣促、皮膚瘙癢、呼吸困難等是常見的症狀。

輸血時應嚴密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徵及一般情況,儘可能做到早發現、早處理,若發現病人有上述症狀,應立即報告,暫停輸血,保持靜脈通路,做好搶救前準備;儘快報告輸血科(或血庫),查明輸血反應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