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中国祭祀中的“玉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 玉一直被人们视为内美与外美的完美统一,它成为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象征,无论在政治、礼仪、宗教、文化中,还是在饮食起居、劳作休行中,玉都具有其特殊的价值,是其他珍宝所无法取代的。当然,如果从古文字和古文献的记载来看,玉文化的内涵还远远不只这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下古时文献中记载的玉文化。

古时中国祭祀中的“玉文化”

什么是玉?甲骨文的玉字,像用绳子联贯在一起的一串玉璧的形状。《说文》云:“玉,石之美者。”《辞海·玉部》则解释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由此可见,玉是一种洁白半透明、质地细密坚硬,晶莹而有光泽的石头。在石器时代,玉被用于劳动工具或自卫的武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由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器时代,玉的作用也随之转移到制度、精神文化方面并且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祭祀这一块。

祭祀活动缘于古人对鬼神的崇拜,是巫术礼仪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祭祀者尽其所能以各种方式娱神媚神的一种礼仪。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古人因为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感到迷茫、困惑,因而产生了一种错误的世界观,他们坚信万物有灵,认为上天之鬼神可以决定自己的吉凶祸福,由此出现了早期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于是,为了讨好鬼神,由专人巫师持特殊工具进行祭祀活动,这类特殊工具就是祭器。祭品必然是人们的珍爱之物,古人认为玉具有纯净、温润、坚硬、绚美的特性,可以通神灵,所以人们常常以玉来礼神祭祀。

古时中国祭祀中的“玉文化”

古人以玉祭祀,根据祭祀对象的不同,祭祀方式也有所差异:

一、 沉玉以祭。

《尔雅·释天》:“祭川曰浮沉。”说明沉祭的对象是河神。因为河流的自然特性,沉祭后,祭品就无影无踪,这正迎合了人们幻想河神已经接受祭品的想法,所以沉玉之祭法用于祭祀河神。《左传·襄公十年》记载秦晋河曲之战:“秦伯以璧祈战于河。”《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伐齐,中行献子沉玉祷于河。“献子以朱丝系玉二珏而祷曰:‘齐环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官臣偃无敢复济, 唯尔有神裁之!’沉玉而济。”

二、 埋玉以祭,祭祀的方式取决于祭祀对象所处的位置。

三、 焚玉以祭。

在古人意念中,除了地神之外,还有天神。祭祀天上诸神时,天高高在上,重物难以到达,《礼记·郊特牲》孔颖达疏:“天神在上,非燔不足以达。”基于这种认识,古人在以玉祭祀天上众神时,往往采用烧烤的方法使玉之香气上达而娱神。《左传·禧公三十一年》何休注:“燎者,取俎上七体与其圭宝在辨中,置于柴上烧之。”

当然,如今玉文化已深入人心,更多的人会选择以玉作为配饰、装饰品,认为玉具有护身保命的作用。

古时中国祭祀中的“玉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