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一座因三线建设崛起的城市

绵阳是国内一致公认的全国三线建设第一梯队城市,也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城市和重要战略实施战场,布局领域涉及中物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长虹、九洲、东材、朝阳厂等极其重要的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三线建设项目累计超过40个。

上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紧张,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尤其在中国成功爆炸氢弹之后,苏方人士多次表示,应当先发制人,进行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攻击,摧毁中国刚起步的核武能力。党中央做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

绵阳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西北边缘是山高谷深的龙门山脉,向南地势渐次降低,形成四川盆地的盆周山区,符合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布点的自然条件。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战场,以九院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科研单位陆续搬迁到绵阳。风景秀美的涪江之滨,自此成为大国铸剑之地。伟大的三线建设精神,在这片土地孕育、升华。

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多的资金。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依托三线建设,我国中西部地区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绵阳等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共和国的版图上拔地而起。

国家使命在前,绵阳人更是张开双臂,欢迎建设者。绵阳人对于三线建设的支持,从一个数据便可窥见——各项重点工程迅速上马,为解决对砖瓦、沙石的急需,仅1965年这一年,绵阳通过突击兴建和扩建机制砖瓦厂,使机砖年生产能力由1964年末的3500万疋增加到1.36亿疋。曾有人评价过,“三线历史”是绵阳的根,“三线精神”是绵阳的魂,“三线企业”是绵阳的本。

绵阳,一座因三线建设崛起的城市

绵阳,一座因三线建设崛起的城市

绵阳,一座因三线建设崛起的城市

绵阳,一座因三线建设崛起的城市

一名曾参与九院选址的老同志回忆起当年的工作经历——1964年底,从九院青海基地走出一支六七十人的神秘勘探队。当时交通不便,他们的任务就是用双脚踏遍西南的崇山峻岭。缺宿舍,大家就住牛棚、睡稻草;缺水和食物,大家就喝泥水,吃野菜和苞谷果腹;没有通电的夜晚,就一群人围在一起唱歌、说笑、逗乐……

选址经过了三次大规模实地查勘。第一次考察队往川南一线考察,考察后感觉各项指标都很符合,唯一缺点是常年下雨,过于潮湿。第二次考察队从川北广元开始,走到陕西勉县、汉中一带,觉得很适合,但又超出了选址原则。于是又进行了第三次考察,这次从广元开始往南走,终于来到了绵阳这块福地。各方面勘测后,决定把最重要的九院中枢机关定在梓潼长卿山南麓的山脚下。

1969年,902基地正式启用。此后902基地承担了多次核武器试验的指挥工作;原子弹、氢弹相继在902基地完成武器化定性,由核装置成功研发为武器;二代核武器——中子弹在902基地研究成功……

绵阳,一座因三线建设崛起的城市

两弹元勋邓稼先旧居。

梓潼“两弹城”遗址的正门口挂着“两弹元勋”邓稼先写的一首诗——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这首诗,是为了纪念一场意义深远却鲜有人知的核试验。1984年,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此时,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已有20年。对于这场核试验的细节,外界知之甚少,但懂行的人尤其是那些超级大国的核专家们知道,中国已拥有了新式核武器,那些“外科手术”的叫嚣应当适可而止。

多名绵阳学者介绍,三线建设以及一大批科技精英的到来,不仅锻造出绵阳的工业筋骨,更改变了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

绵阳市区的跃进路,因为“四厂”“两院”的到来,顿时热闹起来。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与知识分子,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工业设备,更带来了精神文化生活。在物质条件并不丰裕的时代,人们因陋就简地制造着快乐。

绵阳,一座因三线建设崛起的城市

绵阳跃进路

全国各地知识分子的到来,让绵阳重文兴教之风更盛。如今,绵阳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18家国防科研院所以及西南科技大学等14所大专院校,荟萃了包括26名两院院士在内的17万余名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 绵阳的教育资源更是称雄川内,绵阳中学、南山中学等名校声名远播。绵中、东辰、南山三所中学被北大、清华录取学生,占了四川录取名额的半壁江山。文脉传承,在这些莘莘学子中,或许便有未来的邓稼先、于敏、郭永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