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为何要领导东北“易帜”,对蒋介石政府发展有何作用?

国际上日本对中国东北虎视眈眈。而国内又爆发了中原大战,形势可以是岌岌可危。后来,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和直系军阀李宗仁爆发了军阀混战,而地点在中原,故又称中原大战。

张学良考虑权衡利弊后选择加入蒋介石集团,并通电全国,服从民国政府,使中国形式上统一。这也为战争的天平瞬间倾向蒋介石,为什么加入蒋介石因为反将联盟内部矛盾重重且没有一个统一的领袖,双方各打各的小算盘很可能在推翻蒋介石后自己又厮杀起来,到那时内战将更残忍损失更大。潜在原因是前不久自己的父亲被日本炸死,而自己势单力薄,想把复仇的心愿寄托在蒋介石身上。所以以张学良迅速出兵,使中原大战以蒋介石为首的集团获得胜利。

张学良为何要领导东北“易帜”,对蒋介石政府发展有何作用?

中原大战全国形势

1928年张学良主持的东北“易帜”(是指改变政治方向、宗旨或投向对方)1928年春,宁汉合流后基本上统一了南方各省的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联合阎锡山、李宗仁和冯玉祥,出兵北伐以北京安国军政府大元帅张作霖为代表的奉、直军阀势力,谋求全面统一中国。

东北易帜的第一步是“京津易帜”北京是北洋政府的首都,末代统治者又恰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北京易帜标志着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掌握的全国政权的和平移交。天津是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河北省又恰恰是奉系在关内的根据地。天津易帜表示奉系军阀和平让出关内的全部地盘。

东北易帜的第二步是热河易帜。1928年7月1日,张学良发表通电,宣布与南京方面全面停止军事行动,“决不妨碍统一”。6月底,学良即令前方奉军从事第三次撤军。至7月16日止,奉军大部撤至山海关以外。

东北易帜第三步是滦东易帜。张宗昌、褚玉璞所率直鲁联军残部退天津后,盘踞在津东滦县一带。第四集团军白崇禧初欲以武力消灭张宗昌、褚玉褚部,与张学良商量。张学良为避免新的军阀混战,主张用和平改编办法将张宗昌、褚玉璞部予以遣散,并拨发遣散费。而张宗昌、褚玉璞不但不接受改编,反而进攻滦东奉军;并勾结日军,企图夺还直鲁,恢复昔日旧地.张学良看用和平改编办法不行,便一面电告白崇禧讨伐张宗昌、褚玉璞部;一面派杨宇霆主持滦东战事.经过滦河会战,张宗昌、褚玉璞部被国奉两军缴械,至是旧直鲁联军完全被消灭“滦河东岸25日起正式易帜。”

东北易帜第四步是东三省易帜,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同时易帜。

张学良为何要领导东北“易帜”,对蒋介石政府发展有何作用?

张学良和蒋介石

日本得知东三省将要易帜消息后,非常恐慌。为了保持他在东北的特殊地位和权益,便极力反对中国统一,干涉张学良实行东三省易帜。日本首相田中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先后三次电令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警告张学良。日本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使张学良非常愤慨。张学良向林久治郎表示“东三省政治一依民意而决,东三省父老子弟如主改制,则彼个人殊无权可以违抗。”

日本并不甘心干涉的第一次失败,又利用张作霖葬礼之机,进一步加以干涉。日本政府派前驻华公使林权助为特使,以参加张作霖葬礼为名,于8月8日,林权助访间张学良时,公然提出警告,劝张中止易帜,并威胁称,对主张妥胁者以武力制止,田中已具决心,否则持自由行动,或将发生重大事件。但是张学良并没有被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所吓倒,决心实行东三省易帜。

张学良为何要领导东北“易帜”,对蒋介石政府发展有何作用?

东北易帜

日本对东三省易帜的无理干涉,引起了英、美各国的不满。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反对日本独霸东北,因之积极支持东三省易帜,一再向日本施加压力。再有,日本国内的在野派也利用田中内阁的对华政策,加强了反对田中内阁的活动。到1928年底,田中内阁已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

张学良抓住国际国内的有利时机,在一切准备就绪后,终于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再干涉,于1928年12月29日,毅然宣布东三省同时易帜。这一天,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飘扬东北,张学良也就任南京国民政府任命的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之职。东三省易帜之后,奉天省改为辽宁省,省会奉天改为沈阳市。

张学良为何要领导东北“易帜”,对蒋介石政府发展有何作用?

东北易帜成功

东北易帜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重大事变。它从1928年6月6日北京易帜开始,至12月29日东三省易帜结束,历时半年多时间。东北易帜是奉系军阀以和平方式和对等条件,统一于南京国民政府,是国民党新军阀完成中国统一的象征,同时也标志着统治中国16年的北洋军阀政权宣告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