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昭王「南征不復」遭受到了重創,沒想是被淹死的!

西周初年,由於楚國一直小心翼翼地維持與周王朝的臣屬關係,周、楚關係尚較緩和。至周昭王時,楚人經長期“篳路藍縷”,國家漸呈勃興之勢,已難為周王朝所容忍。已經羽翼豐滿的楚人對廣闊的江漢平原垂涎三尺,又毗鄰鄂東產銅區,面對優越的自然生產條件和豐富的礦產資源,楚人不甘心於偏居鄂西山地。然而,商代開闢的南方銅路,到周初又分封漢陽眾多同姓諸侯國加以保護,使源源不斷的銅料運到王室的手工業基地。勢力壯大起來的楚,必然要和周王室爭奪銅料,這可從後來楚公逆出征漢東得到印證。楚公逆鐘銘文載出聰“多擒,欽蚍內鄉赤金九萬鈞”,戰敗的欽蚍向楚公逆進獻“赤金九萬鈞”,約合270萬斤。楚國的行動對周王室戰略物資來源構成極大威脅,而此時恰逢國力鼎盛時期的周昭王,他要“世法文、武遠績以成名”。

周昭王“南征不復”遭受到了重創,沒想是被淹死的!

同時,周昭王為了繼承成康事業,繼續擴大周朝的疆域,同時攫取長江中游地區豐富的有色金屬如銅礦資源,對於侵犯王室權益的楚國,必然要給予堅決的打擊。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荊楚。周昭王所征伐的“荊楚”,泛指長江中游江漢之間的諸多方國和部落,其中的土著被周人稱為“荊”或者“楚荊”、“荊楚”、“荊蠻”、“楚蠻”,此外還有些是商朝的遺民。據史籍記載,周昭王對荊楚先後進行了兩次征伐。

周昭王“南征不復”遭受到了重創,沒想是被淹死的!

周昭王十六年和十九年兩次南征都在成周集結軍隊,同時命令諸侯率本國部隊從王南征。王室和諸侯國軍隊出征前,在南山以狩獵形式演習作戰,而後大軍從上侯,跨汝水和汜水,經方城、鄂師等達漢水。大軍的先頭部隊先巡察經行的道路,建立周王行宮,再出使南方各諸侯國,下達昭王徵荊楚的旨意,同時在漢水中洲積貯軍事物資。這就為大軍順利渡過漢水徵荊楚做好了準備工作。

周昭王“南征不復”遭受到了重創,沒想是被淹死的!

第一次南征行動計劃周密,經由唐(湖北隨州西北)、厲(湖北隨州北)、曾(湖北隨州)、夔(湖北秭歸東),王室軍隊和從徵的北方諸侯軍,以及南方的諸侯軍隊配合協調,征戰才很快結束。一路高歌猛進,直至江漢地區,大獲財寶,為此特地鑄器銘功。

很快,周昭王組織了聲勢更為浩大、軍威更為雄壯第二次南征。大軍在周昭王的指揮下,趾高氣揚地直撲漢水而來。驕兵必敗。這一次周人沒能續寫上一次的輝煌,周朝的軍隊遭到了空前的慘敗,主力部隊精銳損失殆盡,更為慘烈的是,作為最高統帥的周昭王居然在撤退的混亂中落入漢水,溺水而死。周人為自己的驕橫和輕敵付出了沉痛的代價。還有一說是在班師的歸途中發生了不測事件,在大軍登上通向漢水北岸的浮橋時,由船系聯起來的浮橋突然傾覆,昭王落水溺死,六師也被滔滔江水吞沒。

周昭王“南征不復”遭受到了重創,沒想是被淹死的!

這次戰爭的最終結局是周王朝軍隊失敗了,它是西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挫折,國勢也因此而下降。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也是楚國強大到足以與周王朝抗衡的一個標誌,後來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雄踞南方,問鼎周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